《关雎》和《蒹葭》同是《诗经》的名篇,前两周我们组开展了“诗经双璧:《关雎》《蒹葭》的诗意探寻”课例研讨活动,借着这次机会,算是认认真真把《蒹葭》研究了一番。《关雎》是通过具体的景象——雎鸠鸟和鸣,来兴起窈窕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进而表现男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以及追求心上人的执着与求而不得的辗转反侧;《蒹葭》则是借助水边白茫茫的芦苇丛营造一种朦胧美,男主人公一路追随伊人的脚步,却始终可望不可即。如果说《关雎》中的女子是善良、文静、勤劳、美好的化身,符合君子的择偶标准,才使得男主人公念念不忘,甚至想象两人在一起的热闹场面,那么《蒹葭》中的伊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却很难从诗中找到蛛丝马迹,这其实就暗示我们《蒹葭》的侧重点应该放在男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美好品质。

围绕这一关键分析,我设计了初读“明柔情”、品读“悟深情”、研读“探真意”三个教学环节,根据同学们课前朗读的情况,以及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再出示知识卡片一,这里会产生矛盾之处,明明是秦地之歌,但却不适合读得豪迈粗犷,进而启发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是写男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有关爱情的,应该读得轻柔、朦胧一些。伴随着背景音乐和范读的声音,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诗歌所营造的情境,语速变慢、声音变轻柔一些了。为了让大家再次巩固复习《诗经》回环往复、押韵等特点,我再次设计了双声部分角色朗读,听课老师和学生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朗读声中,那一刻,我们好像穿越回那个感情最纯净、美好的时代,仿佛化身男主人公,在迷迷蒙蒙的白雾中,寻找那美好缥缈的“伊人”。

教学活动二中,我以问题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大胆猜想:男主人公追到“伊人”了吗?你从何处可以得知?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中可以看出伊人的位置一直在发生变化,以及“宛”字是“好像”的意思,说明伊人的位置到底在哪儿是不确定的。进而分析为了一个连位置都不确定的伊人,男主人公都付出了哪些努力。从“溯洄”“溯游”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地方可以看出追寻道路困难重重,而且困难在不断加剧且富有变化的,加之“为霜”“未晞”“未已”等词,可见追寻时间很长,并且不知道还要多久,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男主人公到底是选择放弃还是会继续追寻呢?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在这个环节我发现开放性问题对于打开学生思维的作用,学生们各有见地,并且有理有据,有说肯定会继续追寻的,因为男主人翁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以及从前面的分析中得知他是一个执着、专一的人;也有人说应该会放弃,因为伊人的位置都不确定,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回应,有时候选择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当听到这样的答案时,我真是不由自主地佩服起他们,十几岁的少年,整日都被老师、家长等灌输着要优秀、要出人头地、要坚持不懈,但很少有人告诉他们,有些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手,学会释怀,学会与自我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其实的确如此,放弃往往比坚持可能更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当我因为身体和压力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已经完成了90%的人大在职研究生考试时,我比谁都明白一份不得已的放弃背后有多少努力、多少不甘、以及认清生活的真相后继续热爱的豁达,所以我为这样的观点由衷地鼓掌。

最后,将这节课的思维再引向更深的地方——伊人到底对于男主人公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是爱情,更是理想、信念、目标、初心……一切美好的代名词,我们在古诗词中可以找到更多的例证,当我们齐声朗诵那些诗词中的“伊人”,心中不免升起更多对这首诗的敬意,也许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逐,才是任何时代的主旋律吧。

最后,以一首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结课,希望在结束这节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的不仅仅是关乎爱情的样子,更是关于生命的思考、理想的思考、热爱的思考。

没有完美的课,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在上课之前的磨课中,我也在做着取舍,将原来的四个教学环节删减成了三个,也将繁琐、冗杂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因为我深知,课堂环节真的不宜多,当我步步清晰地往前推进,没有慌乱,没有忐忑,我和学生们就像是在上一节常态课一样,我看到平时不发言的同学忽然举起了手,我会赶紧叫他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宝贵的瞬间,说明他沉浸在这节课中,带着自己不太成熟的思考与看法。这于教师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啊!

但在最后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太满意的地方:比如,补充蒹葭的相关介绍到底应该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样的过渡语来衔接?在磨课时有一次我觉得非常自然,然而很遗憾公开课时,我却觉得很别扭、很生硬,这个环节还是值得推敲的!

总体来说,这节课还是上得比较成功,也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些肯定和鼓励,未来还是要将更多的功夫用在研读文本和教学设计上,这样才不负这份热爱。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