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作者:冯冀岩
发布时间:2025-03-27 10:18:46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工科类课程思政来说,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本文基于工科类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育人差异和难以协同的问题,以工科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新能源汽车概论》为例,通过课程标准与思政目标耦合、课程载体与以文化人耦合、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耦合的“三维耦合”模式进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践,探索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三维耦合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本文系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一般)项目资助课题《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方法与路径研究》(编号:YB2021090101)的研究成果。
引 言
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课程育人的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入课程中,通过目标耦合、主体耦合、渠道耦合“三维耦合”的方式,加强顶层设计,重构课程体系,精心挖掘思政元素、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改变创新教学方法,辅以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以教师育人能力的持续提高达到育人效果全面提升的目标。
工科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开展课程思政的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课程思政有别于以往的思政课程形式,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通过课堂教学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将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道路认同、文化认同及民族意识、创新精神、职业素养,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等通过精心设计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技术的课程思政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要点的过程中,具体且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使学生相对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相关思政内容。正因如此,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一体推进,使得课堂较以往单一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和启发力。在新时代下,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不再是游离于各自体系之外的个体,其必须以相互依存、互不可缺的形式存在,充分发挥形成合力的作用,构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2.工科类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科类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做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讲授,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深入思考,存在敷衍了事、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等问题。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思政元素融入的方式死板、僵硬,出现“两张皮”的情况;学生对课堂的认同不够、吸收不足,导致思政融入教学效果欠佳。
二是存在依赖心理。一些专业课教师难以做到从大局、全局的角度看待、思考问题,简单地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做好课程思政在其工作中所占份额较小,开展课程思政也是为了配合具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教师依赖心理的存在,导致其缺乏必要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主体的倦怠思想必然会影响课堂的质量。
三是能力本领有短板。专业教师缺乏开展思政教学的方法和创新思维,不知道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虽然目前很多课程在设计上体现了思政元素,但教师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上述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原因所导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层面同学生的自身素质结合不够紧密,仍在沿用以往模式。从而导致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造成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效果欠佳,课程思政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本文选取高职工科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概论》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1.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课程思政融入必须潜移默化,要润物细无声地引起学生自发的理解和认同、感悟与思考,才能从内心深处改变学生的认知,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本文在《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融入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课程性质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出了课程思政“三维耦合”融入方式,明确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向,确保课程思政达到预期效果。
(1)一维耦合:课程标准与思政目标耦合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和道德水准,增强民族自信和对优良传统的认同,以此推动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全面提高。同时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制定课程标准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要充分考虑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需要,课程思政内容务必要与新时代的要求相吻合,从时代性、规范性两方面保证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
(2)二维耦合:课程载体与以文化人耦合
不断拓宽课程思政融入的渠道,以线上平台、公益活动、系列竞赛等形式为载体,在扩宽课程思政融入渠道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学用结合的方式,不仅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育人的初衷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例如通过编写融媒体教材并添加二维码,展示课程思政鲜活案例,改变以往教材载体功能的单一性和同质化,将课程专业体系和思政体系这两条主线在教材中以并行线的方式同步推进,助力思政与专业同行同向、协同发力。
(3)三维耦合: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耦合
从确立育人目标——明确知识要点——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四个关键环节出发。成立专业课程思政小组,深挖知识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一是创建专业模块化教学团队,培养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二是建设层次递进、相互支撑,共通性、专业性结合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三是立足课堂主阵地,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使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最终打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统一的教师团队,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2.提升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耦合度的路径
(1)找准思政元素映射点,提高思政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内容的耦合度
以突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为目的,做好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党建文化、思政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等融入课程。在广泛吸收各类文化的基础上,找准思政元素的映射点精准发力,在专业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思政学习,吸收思政元素,从而在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强国有我的高远志向,最终实现培养德技并重、以德为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以认知新能源汽车章节为例,结合授课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具体见表1所列。
(2)灵活运用思政元素映射方式,加强思政融入技术
要将提高思政映射方式的精准性作为发力点,在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通过灵活方式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度,努力让思政教育变得既有深度又有高度、既有温度又有广度。通过具体的内容、身边的事例来展现需要传授的思政元素,辅以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丰富教育形式,使思政故事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便于吸收,确保取得预期效果。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映射方式及预期效果如表2所列。
(3)以思政元素规范师生行为,提升思政思维与课程思维耦合度
立师先立德、树人先正己,新时代教师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因此,其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巧,更要有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良好师德师风,这样才能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上大有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始终将师德建设置于首位,不断加强教师作为职业教育者的使命感、职业自豪感,以建立健全“一训三风”文化制度体系为基础,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日常言行的具体行动上。只有教师有了高尚的师德师风,才能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总结、善于挖掘、勤于提炼,努力从学生的特点和具体行动中挖掘出课程思政元素,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
在“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三维耦合”模式运用过程中,要始终做好“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与党建结合,充分发挥党建的统领作用,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成立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和意识。同时,有效发挥主题党日、“主题党日+”的作用。
二是必须紧扣专业,紧盯课程学科定位和人文内涵,紧扣科技创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思维。
三是必须充分结合时政,始终紧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心中牢记“国之大者”,并以此为奋斗目标。
四是必须与传统文化结合,提升学生“忠诚、信义、明礼、守法”的品德,将我国历史悠久、文明博大的文化作为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3.课程思政融入《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有效挖掘:多维度全方位发掘,提炼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梳理《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培养“生态文明”理念、激发“科技报国”使命担当、树立“大国工匠”精神的三大思政建设目标,并将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有机融合,在学生进行新能源专业学习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精心设计: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结合的思政育人新路径
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抓手,形成“课前自学、课中教学、课后拓展”教学模式。课前线上发布新能源知识点并辅以思政映射融合点,让学生进行预习,为课程渗入思政元素奠定基础;课中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灌输、能力培养的同时,融入前期设计的思政元素;课后拓展环节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将思政理念落实到生活和学习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相互合作、参与分析的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条件,确保思政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3)盐溶于水: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环节紧扣“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思政建设主目标,以点映面、由浅入深,以每个模块中专业知识为主线,润物无声给学生渗入模块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进行模块“能源、环境与新能源汽车”授课时,以新能源汽车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生态等社会问题为课程思政融入点,培养学生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倡导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4)润物无声:思政育人成效逐渐凸显
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在学习新能源汽车知识、提升新能源车使用维护技能过程中,同步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学习课程后,学生投身交通强国、汽车强国建设的热情进一步激发,科技报国、勇攀科技高峰的学习动力更加充足,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得到了提升。
结 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沿重地,如何使工科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既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上,要努力做到课程标准与思政目标耦合,课程载体与以文化人耦合,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耦合。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找准思政元素映射点提高内容耦合度,灵活运用思政元素映射方式持续加强技术,不断提升思政思维与课程思维的耦合度。通过教学实践改革,切实增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成效。不断挖掘更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开发更多形式多样的思政资源,持续探索提升课堂思政育人实效的路径与方法,持续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机制,确保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马春阳.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2(24).
[2]段卫洁,姚立泽,张新敏,等.“双线交融”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3(1).
[3]郭战龙.“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汽车文化课程思政改革[J].时代汽车,2023(7).
(冯冀岩: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