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那日,我去志丹宝安中学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与两名年轻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大自然的语言》。

王晓婧老师引导学生从对春天的感受说起,导入课文的学习,入课轻松自然。拓展环节引导学生交流身边与物候相关的自然现象,教室里的绿植,大棚蔬菜瓜果,太空舱,物候与生活密切相连,思路逐渐打开了。尤其提及“大棚蔬菜瓜果”时,让我一下就想起多年前冬季没蔬菜,一瓶西红柿酱都当宝贝,家里来客人了才能享用,而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吃,我们的饭桌比以前不知道丰富了多少倍!“科学为我所用”“科学为人类造福”实在不是口号啊!

李彩燕老师以品读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而不失生动形象,进而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身边大自然的语言。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用语文。自然界有规律,语文的学习也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与规律。黄厚江老师说:“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即语文课要以语言运用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载体,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是啊,语文课本来该有的模样就是经由语言运用、语文活动,抵达核心素养之岸。

室外春寒料峭、凉风习习,室内师生共读、暖意融融,两位年轻老师不急不徐的课堂节奏,循序渐进的耐心引导,就像一丝丝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我的课堂上,先让学生回顾内容,然后梳理思路,理解逻辑顺序,学生对于这种说明顺序比较含糊,其实我们成年人对于“逻辑顺序”也需要用心思考一番的。借助课文的再读,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视角理解“从现象到本质”“从空间到时间”“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体会行文结构的严谨性。继续读7-10段,由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感知语言的具体准确,继而链接竺可桢38年如一日,40多本自然日记,1000万字的气象物候观测记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习他一生致力于普及科学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怀。最后推荐阅读《天道与人文》向大先生致敬。

反思一下自己的课,课堂时间延迟了些,语言表达方面不够干净利落,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少了些,还有种赶进度的倾向。另外对学情的预判有欠缺,导致“理顺序”有点拖沓,影响后续的环节。课堂教学的灵活调整还需自己不断琢磨,不断提升。同课异构虽结束,但思考还在继续。教有涯,研无际。

是《大自然的语言》巧遇“春分”,也是“春分”巧遇《大自然的语言》。一次有意义的教研活动,一次别有意蕴的语文教育教学之旅,一路走一路欣赏曼妙的风景,一路走一路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这一切只有语文人才能体验到。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