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肖培东执教《一棵小桃树》有感
作者:侯文娜
发布时间:2025-03-25 10:39:5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第一板块:从自读课文的特征入手,解决旁批的三个问题。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生:题目,还有旁批
师:文章一共有几处旁批?提出了几个问题?
生:五个旁批,三个问题
师:安安静静自读课文,不要发出一点声音,思考这三个问题,把答案写在你的书上。
(8分30秒,示意看完的同学举手;9分40秒再次示意举手,“还有未完的同学再等一等”;11分钟再次俯身询问,阅读结束,学生回答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思考时间。
观课感想:面向全国的公开课,这样的气定神闲,一定是内心有乾坤、有定力的人才可以做到的。心中有盘算,才可以步步有章法。从真实的学情出发,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这无疑为后面精彩的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足了准备。
师:你能回答其中哪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遗忘了这棵小桃树?
小桃树开花了吗?作者仅仅是在写我蓄着的梦吗?
师:你读出来了吗?
生:读出来了。
师:读出来了,先不急着告诉别人。第几个批注告诉我们读这篇散文的方法?
生:第二个。
师:一起来读第二个旁批,阅读散文要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句,并仔细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没出息的小桃树”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齐读第四段。
师:你再来读一读“没出息的小桃树”的姿态描写。
师:一起来读一遍。
观课感想:“你读出来了吗?”是肖老师在了解学生自读理解的程度。“不急着告诉别人”是因为这个问题是关乎文章主旨的,学生在浅浅的阅读之后很难一下子理解深刻,体会这篇散文的精妙之处,顺势进入下一个板块的学习,当学生跟着肖老师细细品咂文章中哪些地方都体现了这是一棵“没出息的小桃树”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回过头来看这个旁批问题时,相信学生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板块:由第二个旁批过渡到对小桃树的分析赏读。
师:哪个词最能写出小桃树没出息?你没举手你来说。
生:瘦瘦的 黄黄的
师:瘦瘦的,黄黄的为什么就没出息?有出息的应该是怎么样的?
师生一起:壮壮的绿绿的 教师补充道,胖胖的不一定是有出息。(台下老师一起哄笑,课堂氛围轻松)那能不能改成瘦的黄的?
生:不能,因为“瘦瘦的、黄黄的”语言表达更强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表达更强烈的原因是原文用了叠词)
师:形容一个人营养不良,我们常用面黄肌瘦,所以写树也在写人。
生:委屈
师:怎样的树才是委屈的?它长得怎样的?很瘦小 很脆弱 很孤零零地 很难看
举例:校园里来了一个同学,长得很瘦小、很脆弱,你就说他长得很委屈;多吃饭,不然就长得很委屈。贾平凹先生没有这些词语去写小桃树,而是说它长得很委屈,这里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同学们也会用了。
生:紧抱着身子
师:你什么时候会紧抱着身子?
生:冷、害怕、想不出问题的时候、无助的时候。
师:作者其实在用写人的手法写小桃树,写出了小桃树的紧张、害怕、无助。
生:拱出一点嫩绿
师:这个写出了什么?
生:很艰难 很脆弱 (引导:拱字说明什么?土层很厚 很坚硬,别人都长到花园里去了,有出息的小草都是从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没出息的小桃树是从土里拱出来的)。
生: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学生先说断,又说碰(引导学生不要用猜谜语的方式来回答,不用结果性的词语来说明。)
观课感想:“瘦瘦的、黄黄的”这样的词语,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为什么在这里就体现了小桃树是“没出息的”,肖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先思考为什么,紧接着反向提问——那什么是有出息的?进而比较“瘦的、黄的”与本文叠词运用的表达效果之不同。怎样的树就是委屈的?回到文本中找到写小桃树形态的词语,初步感知“委屈”一词的含义,教师列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长得委屈的人是什么样。提示学生,这里写树其实是在写人。引导学生思考拱字如何表现小桃树的“没出息”,其实是比较难的。肖老师四两拨千斤,勾连朱自清的《春》中写小草时用的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在“钻”与“拱”的比较中,就理清了“拱出一点嫩绿”与“没出息”之间的关系。
生:角落
师:说明长得不是地方,师没出息的。那我们坐在角落里的老师、同学都是没出息的了吗?(台上学生、老师哄笑一片,都被肖老师的幽默所感染)那我们坐在角落的同学谁来说一说,还有哪里?接着寻找。
生:第二天才
师:才字说明长得非常慢,这个副词就说明小桃树没出息,还有一个跟才字差不多的词找出来。
生:竞,说明小桃树不被人关注、不被人重视
师:小桃树是可怜的,没出息的。那如果我们要去朗读这些句子,应该读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呢?读出我们的同情、怜爱。
生:慢一点
师:你来给她读一下(鼓励没发言的同学、角落的同学发言)谁还能读得比她更好一点?你来读,(同桌朗读更加出色)大家一起来读。
师:小桃树是没出息的,可怜的,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______。(学生填空:笑话)正常说话是这样的,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呢?
生读:奶奶也说“这种树是没有出息的”。
师:那能否改成:大家都笑话它,奶奶笑话它。
生:不能,奶奶没有笑话小桃树。
(通过替换词语,比较读出奶奶对小桃树真实的态度:奶奶没有笑话小桃树。)
师:文章有多处地方能够体现出小桃树的没出息,还有哪些词语?要求:这里我们不再精雕细琢了,你能读出来就说明你理解正确了,要读出情感、语气,读出来就可以了。(学生又找出多处语句,大多富有感情)
观课感想: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肖老师的课堂是花了很多心思进行设计的,不雷同、不重复,这一部分的赏析以读出感情来作为评判标准,加之教师简单的过渡总结,课堂节奏也有了变化。及时关注到坐在角落里的同学,鼓励他们发言,带着温情与怜爱。奶奶的态度也是一处理解的难点,如何理解奶奶也说小桃树没出息其实并没有笑话小桃树,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之所在。
师:13自然段相关语句,请大家齐读。
第三板块:由树及人,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作者为何反复写这棵可怜的、没出息的小桃树呢?写这个的目的是什么?
生:写树就是在写小时候的自己,写“我”,写作者自己。
师:回去之后查一查贾平凹的经历,看看他小时候有没有跟小桃树相似的地方?
生:突出人在困境中也要坚持住,才能绽放新的光彩。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但也开了花,写出了作者情感发生转折。
生:13段“举世明灯”,点明小桃树的作用。
生:感激小桃树,感激奶奶。
……
师:随着以后的经历,你还会读出更多的内容:比如死去的奶奶 逝去的故乡 远去的童年。一起来看第一个批注: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齐读!
师: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句话:我常常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师:好的文章往往是情感的蓄发,好的散文情感最重要。
师:假如只能写一个字来表明我对小桃树的感情,哪一个字?
生:怜 念 惨 长 弱 苦 强 默 孕(学生逐渐说出更多的词语,教师板书关键词并解释每个词语的深意)
概括升华:纪念悲惨的经历;弱者挑战命运的宣言;一段沉默的经历却写就了一个默默倔强的坚持;有梦就能孕育出希望……
课堂总结:也许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是弱者,苦难的,默默无闻的,但是你必须坚持下去,因为你对生命是热爱的,我们也要感谢默默无闻的角落里为你默默付出的人,因为他们让你的生命绽放光彩,长成参天大树!
观课感想:这一段最精妙的地方,我认为是在学生谈了对主题的理解之后,没有刻意拔高,“连拖带拽地”告诉学生成人化的理解,而是轻轻地一句带过,“随着以后的经历,你还会读出更多的内容:比如死去的奶奶、逝去的故乡、远去的童年……”这就是对学情的尊重,对语文美好生长姿态的自信,对深深浅浅地教语文的最好阐述。结尾大开大合式的升华总结,肖老师简洁而富有深度的传达出学生所说的一个字背后那难以穷尽的深意,足以见其平时的阅读与思考之扎实、高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