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 让学生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发布时间:2025-03-24 15:52:3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要求结合学校和所在地区特点,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有效应用地方课程、系统设计校本课程。去年10月,西安市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西安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基本建成全学段、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的科学教育体系,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科学教育资源均衡供给。
那么,如何答好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什么?怎么“+”?西安市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学特色,给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
西安市高新区第四初级中学:全员编程课 让科学教育进行校园全覆盖
“能识别入侵行为,能自动调节温度,会自动报警的‘智慧小屋’模型,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屋内有DS18B20温度传感器,当室内温度过高时,它会通过风扇来自动降温,而当室内温度过低时,加热片的作用就能发挥出来。从而给住户提供一个更加温馨舒适的环境。”高新区第四初级中学的岳佳仪同学解释到。
学校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们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熟练应用在自己的科技作品中。信息科技老师李延华说:“我们的社团以DF Robot开源硬件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电子元器件。如LED灯、蜂鸣器以及各类传感器,学生们可以亲手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转化为现实,将软件与硬件相结合,让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前沿科技不再陌生,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高科技作品的底层逻辑,切身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与创造力。”
立足国家课程,结合学校特色,在“巧”字上用心思,在“实”字上下功夫,高新四初系统设计校本课程,推行全员编程,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编程+物理”“编程+美术”等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也让科学教育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在学校的科技长廊里,设置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海洋技术六大板块内容,学生们可以随时参观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还可以在互动装置上进行简单的科技实验,感受科技的神奇。在不断优化科学教育课程,丰富科学社团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利用地域优势,邀请周边优质科技企业的项目组、工程师走进学校,和学生一起来探讨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定期邀请科学家进校园,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们热爱科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
西安市曲江第一学校:“科学+育人”同频共振
作为“全国科技实验校”,西安市曲江第一学校秉持“探索、创新、实践”的科技教育理念,精心打造了“科技 +”课程体系。从国家基础课程到校本拓展课程,再到研究性学习,科学教育贯穿校园每个角落。学校还探索“科学+”跨学科融合,在基础科学课程开发中融合物理、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在趣味实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学校还大力开展普适性第三课堂,开设百变科学、航空模型、发明与创造、天文探索、细胞中的新鲜事、电脑科技绘画、神奇农场等二十余个校本课程,组建“小水滴”气象观测、“未来星”机器人、“一米菜园”等十余个科技小组。
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将课堂搬出了教室,在小小的一米农田中,将学科知识与科学素养相融合,学以致用。学生沈智雅说:“在快乐农场选修课中,从前期对种子萌发所需要条件的探究,再到后期播种、浇水,我全程参与,这一系列实践正好印证了我们最近生物课所学的种子的萌发以及生长。这不仅让我对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同时也对生物科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作为学校科学社团之一的VEX机器人社团,尽管成立仅仅两年,但已经斩获VEX亚洲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一等奖等12项国际赛事奖项。近期,社团成员正在调试新研发的智能分拣系统。学校还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国家授时中心等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同打造“百变科学”课程,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