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正是春寒料峭时,带着点温度的阳光斜斜地洒在书架上,看到书架上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我想起来一件趣事。在学校的开学读书分享会上,我分享了《那不勒斯四部曲》当中的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学校将老师们分享的书单做成了公告栏摆放在校园里。这可不得了,我的学生下课来捂着嘴一副吞吞吐吐的样子看着我,一群人推来搡去地一会看我一会不看我。我莫名其妙地问:“怎么了?”,娃们憋了半天跟我说:“老师你怎么推荐言情小说呢?”我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解释道:“《我的天才女友》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这不是言情小说,是一部关于女性友谊的史诗作品。你们想看也可以看看。”娃们这才一拥而散,留我在原地哭笑不得。

这的确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系列书籍,一共四本书,我很久没有这样废寝忘食地看完一部小说。小说作者是埃莱娜·费兰特,意大利当代作家。最引人注意的是她(他)是一名匿名作家,由于埃莱娜·费兰特从来不出席活动,没人知道她(他)的性别和真名。她(他)从1992年开始发表小说,从2011年开始发表“那不勒斯四部曲”引起轰动,成为国际畅销书。2016年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当今世界100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榜单。研究作者到底是谁也成为了这部小说书迷的一大乐趣。

这部小说虽然以第一人称莱农视角展开写作,但却是双主角,两位从幼时到年迈的一生挚友——来自市政府门房格雷科家的埃莱娜和来自鞋匠赛鲁罗家的莉拉。小说聚焦埃莱娜和莉拉两位女性,展现了她们横跨半个世纪的友谊和相互的角力。该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反响,不仅源于其所塑造的两个女性形象各具特色的魅力,而且两位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关系以及主体性建构方式也拓宽了当下对于“女性情谊”这一话题的新视域。以往的很多小说总是从男性的视角构建。即使是书写女性自身的叙事,也总是带着男性的凝视。而这部小说则不然,她书写了女性视角下女性的故事,犀利地剖析了在男权社会的背景之下,女性是如何建构自己的世界的,尤其是如何看待男性,如何看待与女性的友谊,如何看待婚姻,书中都对它们进行了复杂的描述,称得上是一部女性的史诗。

首先书中的意大利的社会环境非常像旧社会我国的社会环境——贫穷,蛮横,无理,充斥着无穷的暴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们没有希望和幸福可言,所有人都醉生梦死地活在虚无当中。生活在那不勒斯的女性,已经丧失对于身体的掌控权。一方面体现在男性掌握着经济权,女性若想拥有自身的话语权,必须面对和解决“娜拉出走”的困境。不幸的是,在那不勒斯,经济上无法独立是连出走的勇气都没有办法拥有的。正如少女艾达因家贫沦为纨绔子弟的玩物,吉耀拉在婚姻交易中耗尽青春,而莉拉即便拥有超越时代的天才,仍被丈夫的拳头囚禁在厨房。纵观“那不勒斯四部曲”,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可以逃离城区,她们的一生都耗费在了这个没有希望只有暴力的地方。居住在那不勒斯的人,不管男女已经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只是女性的生存地位更为低下,恰恰是因为在经济上她们是男性的附庸者,她们就必须作为一个寄生在男性身上的群体。在这样的社会当中,莱农却通过教育打破了自己身上的枷锁,她正是莉拉的“天才女友”,她一路苦读,去除了附着在自己身上那不勒斯的女性身上沉重的枷锁,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贯穿整部小说的正是女性友谊的深度的刻画。它的核心正是:“你是我的天才女友。”不同于以往小说当中女性的感情往往围绕着男性进行,女性行动的驱动力来源于对男性的感情。这部作品当中莱农和莉拉人生当中所做的许多关键决策都是因为受到了对方的影响。莱农曾在小说中说道:“在莉拉面前,我就成为了她的附庸,而当我刚刚一远离她,我就会改变,离开了莉拉,我都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莉拉的思想支撑,任何思想都无法被我认定。我应该接受那个不受她左右的自己,我要接受一个平庸的自己,这是一切的核心。”

她们在经历的岁月当中有很多时刻是互相伤害的,但在关键的时刻,她们却总是无条件的支持着对方。莉拉一面用智慧点燃莱农的求学之路,一面又用嫉妒灼伤她的翅膀。当莱农因贫困濒临辍学时,莉拉将积蓄塞进她手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要继续学习。” “永远都学不完,我给你钱,你要一直学下去。”。她们在泥潭中互相撕扯,却又在坠落时紧紧抓住彼此的手——这种矛盾而真实的羁绊,让“女性友谊”的命题挣脱了男性凝视的枷锁,成为独立的精神图腾。

但这部书并不止步于描写女性互助和教育的力量。埃莱娜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了比萨高等师范学校。从愚昧无知落后的那不勒斯逃离后,她见识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刚开始她带着深深的自卑,后来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男子彼得罗结婚跨越了阶级。但是她同时也发现了精英世界背后的虚伪狡诈。这段详细地描述了阶级的上升,处境的变化引起了莱农的无限思考。在经过一系列的挣扎后,

她又回到了那不勒斯。她发现她曾经厌恶的 ,极其想要摆脱的那不勒斯却又塑造了根本上的她。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到21世纪五十多年的历史事件也绵延其间,五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六七十年代的阶级斗争浪潮、“热秋”期间的工会斗争、女性主义运动等也在书中伴随着人物的命运起伏徐徐开展。投射其中的关于阶级、女性主义、时代、机遇、科技、金钱、教育、复杂的代际关系都能够引发无数的思考。

这四本厚重的书给了我许许多多方面的思考,愚昧无知的那不勒斯和精英阶层的比萨,埃莱娜和莉拉之间互相嫉妒却又永远支撑着对方的人生的友谊,其中的心理描写细腻到令我心惊。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是我却在这本书奇迹般地中找到了我童年、青春期乃至成年后的诸多共鸣。我想这是人类心底共同对公平公正平等爱情尊重永恒的渴望造就的,这种对真善美的渴求,对暴力感受到的集体痛苦是超越种族、超越国籍、超越性别的、超越地域的。关于人生,这部史诗没有给答案,却给了更珍贵的东西:它让我们敢于直面内心的泥泞,并在满目疮痍中,瞥见星光的痕迹。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