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黄河颂》作为开篇之作,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这首诗歌创作于1939年,是光未然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其激昂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使之成为朗读教学的绝佳素材。于漪老师曾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标志之一” 。在备课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聚焦于诵读,期望通过朗读引领学生深入品悟诗歌的情感与意境。然而,如何有效开展诵读教学,成为我精心筹备的关键。

为丰富教学资源,课前我广泛搜集朗读视频和音频资料。但在筛选过程中,却遭遇诸多困扰。网络上的朗读版本参差不齐,要么存在错别字,要么在情感表达上与作品原意相去甚远。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一个在情感处理上较为贴合的朗读素材并下载备用。

课堂伊始,我从单元导语中的“想象”一词切入,播放《黄河颂》的演唱音频,引导学生闭目想象黄河奔腾的壮丽景象。考虑到学生大多未亲眼目睹过黄河,估计在描摹画面时会有困难。果不其然,在描述想象画面时,两个班共计93名学生中,仅有一人曾去过壶口瀑布,还误将其当作长江景观。这一情况让我意识到,学生对于黄河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想象层面,更需要通过朗读去感受诗歌中黄河的精神内涵。

在播放范读音频时,有学生敏锐地指出读音错误:“九曲黄河”的“曲”应读一声,而范读中读成了三声。我当即对这位学生的细心给予表扬,并顺势提问:“大家觉得刚才的朗读,哪些地方读得好?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他们肯定了朗读中的浑厚气势与充沛情感,但指出的不足大多集中在读音方面。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最后的旁批,学生们逐渐意识到,结尾部分未能读出应有的铿锵有力。随后,学生们踊跃展示自己对“铿锵有力”的理解,连读三遍,一次比一次更具感染力,课堂氛围也愈发热烈。

学生朗读结束后,一名男生提议:“老师,你给我们读一读吧!”这突如其来的请求让我一时有些迟疑,毕竟我自认为在朗读方面并不擅长,以往课堂上也很少进行范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面对学生的期待,我决定勇敢尝试,为他们示范朗读了诗歌的最后两句。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不仅增强了我的信心,也激发了更多学生大声朗读的热情。

趁着这股热情,我与学生根据旁批提示,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包括分组读、个人选段读以及师生共读。第一课时在激昂的读书声中圆满结束。第二课时,我继续以范读引领,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共同探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在反复朗读中,诗歌的情感与主旨自然而然地被学生领悟。

两节课,教室里始终回荡着激昂的读书声。课后,办公室的同事调侃道:“学生还是喜欢你,你这课上得多热闹!”听到这话,我的心里满是喜悦。反思这两堂课,音频范读和教师范读在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语文教育名家余映潮所说,“朗读教学,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浸润,是一种发现,是一种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积极地运用范读,以声传情,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