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重器》的震撼到《大国工匠》的感动,一股“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清新之风正逐渐吹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如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已成为新时代的风尚。张子珩,这位就读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正是在这股新风潮下成长起来的,他对大国工匠充满敬畏与向往,立志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

是“冲动”还是“热爱”?时间会给出答案

张子珩从小就对发明创造和天文学充满热情。中学时期,他在西安市航天中学创办了天文社,吸引了百余名成员,策划的活动使天文社成为校园中最耀眼的社团之一。凭借发明“非牛顿流体减速带”,他在西安市创客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在浓厚的航天氛围熏陶下,张子珩对航天领域产生了深深的向往,立志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他深入研究核聚变,萌生了制作“惯性静电约束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想法。通过多方查询,得知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有相关研究方向,毅然决定前往上海求教,并最终打动了复旦大学的一位核物理专家,教授鼓励他努力高考,若能考入复旦,将亲自指导他进行研究。

然而,张子珩清楚自己考入复旦的现实难度,一直关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动向的他在偶然间得知位阎良区的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许多航空类专业,这让他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另一条道路。于是,张子珩毅然选择进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就读,踏上了以技术技能谋求发展的职业教育征途。

从“仰望”到“参与”,多年坚持换得逐梦资格

张子珩选择了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专业,并定下明确目标:毕业后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大学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实践,不仅荣获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还获得了学校奖学金,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二时,张子珩凭借出色的成绩和丰富的发明创造经验,参加了多项技能大赛。2024年他荣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材料智能生产与检测”金奖;2023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材料智能生产与检测”赛项国赛二等奖;2024年,他斩获陕西省赛区第一名。以及2023、2024年发明杯国家二等、三等奖。在备赛过程中,张子珩不仅专注于自身训练,还积极帮助其他参赛院校的师生,展现了极高的团队精神和奉献意识。通过一次次大赛,他进一步锻炼了领导能力和沟通技巧,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从“研究”到“应用”,不同赛道却有同样精彩

比赛结束后,张子珩并未停下脚步。他继续投入学习和研究,主动学习无线电、无人机、急救等知识,并考取了相关证书。同时,他还是西安市民安应急救援中心的一员,时刻准备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还提升了他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张子珩依旧坚持发明研究。他发明的“人造太阳”惯性约束可控核聚变装置荣获2024年8月全国唯一进入国赛并获奖的高职院校-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本科组”金奖,通过大学期间的系统学习,他继续改进这一装置,经过数百次实验和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心有所信 方能行至远疆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张子珩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他,面临着继续深造或深入一线的选择。无论选择哪条路,张子珩都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终将实现自己的梦想。目前,张子珩正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实习,一颗闪亮的“工匠之星”正冉冉升起。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