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伊始,我参加了凤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学科骨干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提升” 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经专家老师的建议与引导,我在手机里安装了豆包这一智能软件。

说实话,在培训会场聆听专家介绍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彼时,周围众多同仁都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便捷性惊叹不已。他们有的借助豆包完成总结反思,有的利用豆包制作精美的图片,还有的通过豆包创作音乐…… 特别是当听闻有人说豆包能在三秒钟内生成一篇文章时,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禁陷入思考: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时代,语文教育将走向何方?又该如何于变革浪潮中坚守其本质?

今年春节晚会过后,DeepSeek又似一股强风席卷网络。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位文字爱好者。突然间,就觉得自己的很多认知需要重构。曾经因为一篇文章跋山涉水去考察,因为一个字一个词辗转反侧去推敲,这些主观的思维活动究竟还有没有意义呢?面对新事物,我有些无措,也有些茫然。

开学后,工作室导师田玲老师与时俱进地给大家安排了学习,《deepseek会干掉老师吗》《DeepSeek写文章又快又好,还有必要学语文吗?》两篇文章阅读后,对于新事物的慌乱有了一些沉淀。22日晚,工作室又安排聆听张东升老师的讲座《GAI怎样赋能语文教学与科研》,在张老师的讲解中,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语文教育的大门。这场讲座不仅展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潜力,更能引发我们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张老师从学习理论与机理讲起,引导教师对人工智能有个基础了解。然后重点谈到GAI赋能教师的作用:辅助教学设计,辅助解析文本,辅助教师和学生评价。最后,张老师还谈到GAI对于教育科研的赋能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辅助选题,文献综述,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案,论文提纲,进行概念界定,问卷设计,数据分析等,

在张老师的讲解中,既有深奥的理论依据,又有结合教学实际的实践操作。从他的讲解中,我们能明显看到由于有了这样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手段,我们的语文教学更为便捷。我们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利用GAI生成的教学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二次加工,大幅提升备课效率。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如阅读理解材料、写作范文、知识点解析等。这些资源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能够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分析其知识掌握程度、学习特点和认知风格,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种精准化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从张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由于GAI技术的推广使用所以语文老师势必要进行改变和学习。在GAI时代,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学技能。这包括GAI工具的使用能力、人机协同的教学设计能力、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能力等。教师要学会将GAI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创造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我们为GAI技术的推广使用欢呼雀跃时,张东升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让GAI的深度学习服务于人的深度思考、深度学习”,让我之前的困惑豁然开朗。GAI,应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深刻,思想更具深度,让我们能更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个性的发展,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替代我们完成浅表性的工作内容。

因此,我们在用GAI赋能教育教学时,必须懂得GAI可以作为教学工具,但不能替代教师的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审美体验、文化传承等核心价值,仍然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在使用新技术时,更要警惕技术依赖。在教学中,GAI应该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主导力量。教师要善于运用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支配。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迎接新事物的改变中,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中心,坚守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机遇,又要保持教育者的清醒与定力。GAI赋能语文教学,不是要用技术取代教师,而是要让技术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共同推动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只有在“变”与“守”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语文教育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培养出兼具知识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学生,共同书写语文教育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