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语文课堂:一位一线教师的探索与思考
——以一节《孙权劝学》课堂设计为例
作者:王亚妮
发布时间:2025-03-06 15:49:5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陕西教育客户端
上周给学生上了《孙权劝学》的常态课,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结合精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的单元学习要求,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如下:
首先,从朗读入手,在读中把握字音、节奏,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语气;
其次,这篇文言文故事性较强,学生基本上都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疏通文意,并尝试自主复述故事;
课堂的重点在于研读文本,品析文物,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不同,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孙权主要在劝说的艺术,吕蒙主要在读书前后的变化,而鲁肃主要在侧面的烘托,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的对话、行动品析人物形象;
最后,设计了两个作业:1、如果吕蒙穿越时空来到现在,他会对正在求学的你们说些什么呢?2、课外尝试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体会宋濂读书的故事。
这堂课的设计既注重了文言文的诵读,又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品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和运用,体现了《新课标》的内涵,学生的课堂兴趣浓厚,参与度高,收获也颇丰。
周末,工作室安排了以“GAI怎样赋能语文教学与科研”为主题的集中研修活动,张东升教授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GAI革新语文课堂教学,比如借助智能写作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提供针对性的修改建议和写作指导;利用智能阅读工具,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阅读材料,辅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提升阅读效果;借助GAI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虚拟场景、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读到这里,我突然灵光一现,何不试着让Deepseek帮我设计一篇《孙权劝学》的公开课教学设计呢?于是我向Deepseek下了指令,呈现出的教学设计真的让人意想不到,既能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又能在课堂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可行的活动任务,新颖且亮点多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两个环节:
【教学情境创设】
“国家宝藏”节目组正在筹备“古代劝学智慧”特辑,现面向全班招募历史顾问团队,需完成:1. 破解孙权劝学成功密码2. 设计《孙权劝学》短视频剧本3. 制作分镜头脚本参加评选
【任务驱动设计】
任务一:解密劝学密码(10分钟)
【情境】节目组收到匿名投稿,质疑孙权劝学故事真实性
【活动】
角色辩论会:分孙权组/吕蒙组/鲁肃组,结合文本证据辩论: 孙权为何要劝武将读书?吕蒙的"辞"是推脱还是谦辞?"吴下阿蒙"是褒是贬?
任务二:剧本创作工坊(20分钟)
【情境】节目组要求将文言文改编为3分钟短视频,需突出"学习改变人生"
【活动】
1. 古今对话改写:选择一组对话进行现代版改编(示例:孙权朋友圈评论互动)
2. 冲突点设计:为吕蒙设计三个拒绝读书的理由(如:工作忙/年纪大/读书无用)
3. 分镜头脚本创作
任务三:影视化呈现(10分钟)
【情境】节目组导演提出质疑:如何让现代观众理解古代劝学?
【活动】
1. 小组展演:随机抽签表演指定段落
2. 古今对话battle:用网络流行语翻译经典台词(示例:"士别三日"→"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青铜吗?")
忽然想起了前两天看到的一句话,“人工智能真的能打败老师吗”, 这节由AI生成教学设计以影视创作为真实情境,融合文言文学习与媒介素养培养;通过角色辩论、台词改编等任务实现文本深度解读,且引入网络流行语翻译,搭建古今对话的认知桥梁,乍一看确实是一节优质的公开课设计,但仔细琢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还有一些问题:
1、文言文教学中,“言”是基础,“文”是目的,应注重文与言的结合,要立足在“言”的基础上,更注重对文本内容的发掘,课堂上应做好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感知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作为文言文,多种诵读是不该被忽视的环节,老师在课堂应设计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诵读中感悟文章内容,在演读中体会人物语气;此外,还需要结合语言文字的品析,品析人物形象……
3、课堂上虽然设计了许多新奇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以及学生活动,但实践操作起来难度大,任务内容不够明晰、指令性不强,且费时过多,40分钟内如果不是课前多次的排练,可能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再设计活动时。不因只注重“花哨”的外表,课堂上的语文味才更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站在教育转型的临界点,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可能性,更要守护语文教学的本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逐渐在实践中摸索出AI与语文教育的融合之道,让语文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