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激发学生习作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习作过程中不断提升习作能力。基于此,笔者首先阐述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对提高他们习作能力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

语文教师都知道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一位教师这样说过,语文考试,其实只需要像古时一样写一篇文章就可以了,一篇文章完全可以全面地考核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专家到学者,再到教师和学生,对习作能力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笔者通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实践,再结合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发现,影响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首要因素是学生习作兴趣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习作任务。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愿意习作和热爱习作,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乐于写”,进而实现习作教学目标呢?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种能有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

一、慧眼识生活,我手写我心

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及与人交流,丰富自己的见闻,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习作时既抓不住要点,又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抓住春花的颜色、气味,调动自己的视觉、嗅觉感受,生动地描绘了春天花儿竞相开放的情景。作者之所以把景物写得生动鲜活,正是因为作者在生活中细致入微地观察、感受和思考。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心去认真感受生活和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熟悉的、有特点的、能触动心灵的人、事、景等,鼓励和指导学生努力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写真人真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平时尽力多积累不同类型的习作素材。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多年来的内卷,使得学生早早就开始在“题海战术”中披荆斩棘以取得更高的分数。这导致他们平时很少读书,即使有想法,也会因为缺乏语言积累而对习作望而却步。要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写,教师就必须注意学生日常习作素材的积累。除了上面所说的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之外,多读书也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好方法。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仅仅多读书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思考和融合,力争做到融会贯通,即能够把读过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及“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组织趣味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不断积累习作素材,同时搭建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仿经典范文,形似后创新

模仿是人类学习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依,既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对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讲,更应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即使学生模仿时比较机械,教师也应加以肯定。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教师可以在学生模仿之初追求形似,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学着创新,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习作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在学生习作过程中要动态借鉴范文,当学生无思路时,习作难度较大时,教师就可以出示范文让学生先试着仿写,然后再指导学生修改,增加更多属于自己的内容和情感等。例如,写景类的作文一直是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习作时往往不知如何下笔,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东拼西凑,存在着内容空洞、顺序不清、缺少情感、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导致学生一遇到写景作文就“头疼”。这时教师就可以从作文模仿和借鉴入手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通过多次练习和指导,逐步提升学生写景能力。

四、可先说后写,能明理通达

不少语文教师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有些学生平时侃侃而谈,习作时却无从下笔。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实践却相对较少,学生缺少实践,怎么能写出好的文章呢?因此在习作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后写,即在进行习作前,让学生先学着构思,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然后再动笔写。在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写不下去或写不出来的情况时,可以停下来和老师、同学再次说一说、议一议,然后再动笔继续写。整个习作训练要把“说”作为重点,说的内容越细越好,说的内容越有条理越好,学生说完之后教师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式评价,以使学生说的内容能更深入更透彻,这时学生再动笔写,写出来的内容会更有条理,学生也会觉得习作是一件很有趣、很轻松的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小片段的“说”的练习。

五、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

赏识教育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效果,就在于它可以有效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赏识教育。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而言质量并不高,但只要学生在用词、组句、情感表达、修辞方法的运用、选材等任何一个方面,哪怕是书写上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教师就要多给予及时的赞美,使学生在自我肯定中树立习作信心。教师若是把学生的习作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习作兴趣,导致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通常可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在习作过程中的及时表扬,这个主要是在习作辅导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习作的选材、立意、表达等给予肯定,同时适时地加以引导。表扬时不能仅用一个“好”字进行简单评价,而是要具体说清楚哪一点好,怎样写可以更好。例如,学生在《漫画的启示》的习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想法和大家不太一样,切入点不同,但观点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表扬他:“你的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而且非常特别,给大家提供了新的习作方向。”二是针对习作成果的表扬,这一点可以通过批阅来实现,批阅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时,应尽量明确肯定他们习作中的优点,幽默委婉地指出他们习作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能愉快地接受并改正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天马行空,构思离奇,真令老师佩服!”“老师正跟着你观赏激烈的足球赛,球到底进了没有啊?射门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啊?快告诉我吧,要不我可要急坏了。”诸如此类的习作批语,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六、适时小练笔,做到积少成多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课余还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育运动等,这样算下来,时间就更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经常要求学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会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觉得难以完成,甚至有时会产生抵触情绪。基于此,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比如指导学生写些小片段,随时随地、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等,这不仅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而且有助于提高习作水平,进而真正地爱上习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小练笔。比如可以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写写自己的感受,可以写写身边的人或事带给大家的影响,可以写写春夏秋冬的变化,等等。大到对时事要闻的见解,小到词语、修辞等的运用,这些都可以作为小练笔的一部分。在小练笔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完成小练笔,然后将其作为学生小练笔时的范文,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进行分层小练笔,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写作能力的小练笔。等全体学生完成小练笔之后,教师适时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或展示,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就可以在情感升华环节让学生写写自己特别想对妈妈说的话,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可以先播放一组母亲和孩子日常相处的画面,引导学生想想自己日常和母亲相处时的一点一滴,然后教师朗读自己写的小练笔,以起到示范的作用,紧接着指导学生完成小练笔,写完后读给老师和同学听,请他们提提修改意见,最后把修改好的小练笔回家之后读给父母听,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让父母写写他们想对自己说的话。这样的安排既为学生后面的阅读学习和习作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经过不同类型的习作练习,素材自然就逐渐丰富起来了,习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到这些内容,从而不再为习作犯难,甚至会觉得习作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第七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