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科技前沿工作的朋友交谈时,首次接触到了春节爆火的“Deepseek”。惊叹于这个时代的先进产物,同时也对此保有一定的怀疑。这种戒备心来源于一个语文人对人工智能的未知与不确信,不认为“Deepseek”可以代替繁杂的思考。

于是,本着接触新事物并无坏处的初心,我开启对“Deepseek”的使用。在使用之初,我有故意刁难之嫌,刻意避开了知识性的无效问题,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询问AI各式各样的“开放题”。“春节过后不想上班怎么办?”“人类如何克服惰性?”“如何看待春晚越来越不精彩?”一顿输出过后,并未发现“Deepseek”的过“人”之处,也就失望地将其搁置在一旁。

再次使用是在复工之后,相关文章涌现,在我看来更多是一种吹捧,因为我对自己的经验无比确信,直到我尝试使用了其深度探索功能进行了一次别样的课程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本中有《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课文的主旨在于展现闻一多先生先行后言、言行统一的可贵品质。再次执教这篇文章,偶然想到人物的语言则为“说”的内容,人物的动作对应“做”的部分,在语用方面是否可以提出一种“言”与“行”的统一,对于人物的描写,我们确实也应该做到将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相结合,更丰富立体地展现描写对象。思路成型之后,我先自行完成了一个教学设计,随后又向“Deepseek”发出指令,有与其同台竞技之意。通过比较,我惊讶地发现,“Deepseek”的深度思索很有温度,考虑的维度非常丰富细腻,我截取一部分引用如下:

用户的需求是教学方案,针对初中或高中学生。教学目标需要明确,比如让学生掌握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方法,理解两者的结合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可能需要分步骤,比如导入、分析例子、讨论、练习等环节。

可能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从理解到分析再到应用。例如,先找出例子,再分析作用,最后自己创作。同时,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可能与课文主题相关。

不难发现,“Deepseek”的AI通过分析很好的捕捉到了我设计此课的目的,同时它敏锐发觉到我希望将语用部分与文章主题产生连结。不得不承认的是,“Deepseek”比我更有学生意识,一直强调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情况出发思考课程设计。这些思考让我渐渐对眼前的人工智能产生了与之前不同的看法。

但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又冷静下来。AI的诞生应当是指向“服务”,而不是“替代”。尽管周密,但依旧需要加入教师自身的思考。例如,AI通过学习可以实现从学生角度出发,但教师面临的真实学情只有自己最清楚。再者,AI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设计出不同风格的课堂,但教师的讲授风格它无法了解。所以,拿到一份看似完美的教学设计之后,我们不能无脑拿来,而要思索如何让设计落地开花!

人工智能谈不上创造,更多是一种整合,而真正实现创作的依旧是使用AI的人。身处信息大时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为自己提供便利,很多灵感可以来源于此。同时,也应该具备更多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应对人工智能向我们发起的挑战!“Deepseek”可以帮助我们“deeper”,但漫漫求索路,还需我们自己来走。

作者单位: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