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以“健全机制、专业培养、注重激励、规范管理”四项举措为抓手,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健全机制,夯实队伍发展基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师德师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面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执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全区所有教师建立个人师德档案,对违反师德言论和行为记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不同程度的处分。健全考核评级机制。出台了《横山区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横山区校(园)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校长职级和教师绩效工资挂钩,作为表彰奖励、调整任用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规模划分为三个考评等级进行奖励,校长考核量化标准为学生数达2000以上考核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分别奖励4.5万、3.1万和2.1万;副校级考核量化标准为学生数达2000以上考核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分别奖励0.8万、0.7万和0.6万,学生数在2000-1000、1000-500和500以下奖励优秀、良好、合格标准的90%、80%和70%。

20250228153725893-49-34a67.png

专业培养,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健全“国培省培引领、市级示范、区级辐射、校培为主”的全员培训体系,有计划、分批次组织骨干校(园)长和学科教师交流学习。持续完善全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名师工作室坊站的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年度考核。教体系统全员参与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线上线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新教材”“学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作业管理”“班主任”“新入职教师”等培训,累计培训校(园)长、教师11400多人次。利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教师教研提升项目,通过异步教研、同步教研、名师示范课堂、专递课堂等方式,培训名优教师1199名,逐步构建了“新手成长、新秀成熟、能手成名、名师成家”的教师培养模式。加大名优教师引进力度。近三年,从全国范围内为横山中学引进名优教师19名,为职教中心引进名优教师5名。得益于教育基金的奖励激励,名师团队的大力引进,使得优质生源外流得到有效遏制,全区中考前300名学生在横就读人数占比提升了38个百分点。实施“归雁计划”和专业体育教师引进工作。为了让分居两地的教师夫妻团聚,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在全区安心从教、长期从教,从2022年起,从区外引进横山籍教师60名,从国省冠军退役运动员公开招聘专业体育教师11名。

20250228153725847-66-02b18.png

强化待遇,激发队伍内生动力。通过政府财政注资、企业捐赠等方式筹措教育基金3.12亿元,构建教育资金保障长效机制。修订完善了基金《管理办法》和《使用办法》,出台了教育基金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工作保障、骨干教师培养、名优教师引进、人才公寓建设、优秀学生奖励纳入基金使用范围。加大对各学段的优秀学子进行培育培优,重点奖励资助中考总分800分以上选择留在横山就读的学生和高考中考取名牌院校的学生,每年教师节,区委、区政府单列高考质量增值性评价突出学校和高考进步奖300万元进行奖励,由学校根据班级高考目标任务完成、培优补偏、教学工作量等情况核算奖励激励教师。近两年,教育基金用于名优教师引进和中、高考奖励等共计3027.82万元,有效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科学制定和完善补助方案,为农村中小学在编在岗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和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积极落实“农村一线从教30年可直接认定高级教师职务,实行特设岗位聘任”政策。推动全区按省定要求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按规定标准执行。制定了精准且高度适配的考核内容与方法,持续激励校长队伍提升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及业务能力。

20250228153536425-35-ac9c2.png

规范管理,保障队伍健康发展。严格执行教师编制标准,加强教师聘用合同管理。在编制标准内,根据各学校的编制、减员、配备、需要情况,通过各类渠道补充教师297名。同时加大对校医和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落实中小学领导、教师交流工作制度,采取定期交流、对口支援、片区学校走教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校长、教师在县域范围内的交流轮岗,确保了每年县域内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重点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使教师由传统的“学校人”转变为现在的“系统人”,从根本上打破了教师“流而不动”的制度枷锁。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