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本土有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秦腔,这是一种汇集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其独一无二的传统艺术,集合了自成一家的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在脸谱色彩、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动作神态、乐器演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价值。我们通过特色美育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趣”作为本园美育的凝聚力,以“趣”激发幼儿学习的驱动力,以“趣”推动文化教育的向心力。利用传统秦腔艺术媒介,将“情趣”与“文化”、“乐趣”与“活动”有效融合,以全新观念和方法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环境,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启发其审美感知力。

一、“唱”的音乐性,促成幼儿对音色节奏的审美感知

秦腔是一种演唱艺术,这种演唱主要依赖于人声,从唱腔来看,可以分成“板路”和“彩腔”两部分,具体又可以延伸为“欢音”和“苦音”。虽然幼儿并不能理解何为“苦音”和“欢音”,但从唱腔的情感、声调的高低、节奏的紧凑以及音色的亮暗等方面,幼儿可以直观地感知不同节奏和旋律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因为幼儿天生就具有对音乐的敏锐度,这恰恰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的关键阶段。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幼儿的初级阶段,而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发不同的教育课程,设计不同的审美感知教学计划。例如,在开展《八仙上寿》剧目选段鉴赏活动中,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以着重培养他们对民族乐器的识别能力,引导幼儿聆听剧目中板胡、二胡、笛子、扬琴、唢呐等不同民族乐器的声音,准确识别不同乐器的音色,并能正确说出它的名字。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以添加关于音乐和声、音调等方面知识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活动目标设置为“学会分辨不同乐器适合的场景”,也可以询问幼儿剧目中的不同人物在演唱中的差异之处,教师通过示范秦腔不同行当的角色在唱腔方面的差异,引导幼儿辨析秦腔中所表达出的欢快、活泼、悲伤、犹豫、愤怒等不同情感。针对大班幼儿,教师注重培养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掌握节拍、旋律和节奏等乐理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增强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二、“念”的韵律性,提升幼儿对语言表达的审美感知

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学龄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只有充分掌握了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学习知识、释放情感等。可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基本都是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发展和提升的。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寻找一个能够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有效方式,而秦腔念白就是一个有趣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素材。从秦腔念白的特点来看,秦腔念白将白话文与文言文相结合,不仅具有一定的韵味,还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唱。从声音属性来看,秦腔念白具有显著的节奏感和韵律性,属于音乐性的语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借此规范、纠正幼儿在发音方面的不足,抑扬顿挫的韵律性还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通过生活化的舞台语言拉近秦腔念白与幼儿主观认识之间的距离,从而领悟秦腔层次分明的节奏美、体会秦腔字正腔圆的唱腔美。例如,在开展《八仙上寿》念白的学习中,其中八仙为王母娘娘祝寿,逐一献上贺礼时的一段念白可以让幼儿对八仙的名号称谓、使用宝物、形象特点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念吾汉钟离,环眼大肚皮,中堂无物献,献上长寿梨;念吾吕重阳,得道梦黄粱,中堂无物献,献上长寿香;念吾张果老,骑驴过朽桥,中堂无物献,献上长寿枣……”这段念白不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还用沉稳流畅、中韵短促的方式展现出秦腔念白的独特韵味,引导幼儿在欣赏不同念白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做”的舞蹈性,调动幼儿对舞蹈动作的审美感知

一方面,从秦腔的做功来看,秦腔的做功与舞蹈动作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却又不单纯地相一致,是一种具有秦腔艺术特色的独特动作体系。在口、手、眼、身段、步伐等方面通过差异性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剧目而有所不同,配合节奏音乐展现出或轻柔、或急切、或缓慢、或厚重等情感元素,利用演员肢体的表现力述说剧目的内容,呈现不同的节奏。另一方面,从幼儿审美发展特征来看,小班幼儿善于模仿动作,而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开始对动作的形象化表现意境有所关注和理解。大班幼儿则能够精细化地掌握不同动作要领。

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秦腔“做”的舞蹈要素,使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引导幼儿欣赏秦腔舞蹈性的做功场面,尝试模仿秦腔做功动作。例如,在大班教学中,可以设计《秦腔戏剧做功手操》课程,教师先为幼儿播放一段能够体现出手部做功的表演视频,然后引导幼儿对其中演员的手指动作进行重点观察,再让幼儿模仿演员的手指动作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让幼儿对秦腔做功中手指的剑指、兰花指、菊花指等种种指法有一个全面认识,还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肢体动作表演的积极性,在又唱又跳的过程中,轻松学会秦腔和肢体动作。以《八仙上寿》为例,众仙家的手部动作就有所不同,铁拐李手部动作豪放、夸张,何仙姑手部动作优雅、舒缓,蓝采和手部动作灵活、多变。

四、“打”的技巧性,激发幼儿对民间武术的审美感知

秦腔的“打”是为了表演和艺术呈现而展开,在戏剧舞台的特定场景下,演员借助肢体动作表现人物、推进剧情,有时还会结合刀、枪等器械道具展开。秦腔“打”的动作通常也比较夸张,具有戏剧的张力。教师在引导幼儿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重点欣赏演员跳跃、旋转的动作技巧,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也可以将打斗节奏与乐器鼓点相结合,感受秦腔中节奏与动作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对应的,重点体会肢体动作中的线条美和技巧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秦腔“打”的动作进行简化和游戏化。例如,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将复杂的武打招式设计成简单、有趣的动作。对于一些节奏感很强的秦腔戏,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与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引导幼儿试着走走步子,学学步伐,教导幼儿学会欣赏秦腔中人站立步位的各种步法,懂得不同步法的应用场合。以《八仙上寿》为例,吕洞宾手持宝剑经常会有一些“拔剑、舞剑”的动作,教师可把挥舞宝剑的动作变成用小木棒模拟简单的戳、挑动作,让幼儿轻松习得,感受动作规范性之美。教师也可利用绘本、画册等工具,借助纸质媒介上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示秦腔中“打”的动作之美,使幼儿在静态的画面中感受秦腔“打”的动态之美。在游戏化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将“打”的动作融入游戏。如《八仙上寿》中,张果老倒骑毛驴出场是典型的人物特点,教师可以将这一人物特点设计成“看看谁是最快的张果老”的游戏场景,让幼儿用秦腔戏剧中的动作参与游戏,比一比在指定距离中,谁能最快到达,在游戏化的场景中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

文化需要灵魂,有了灵魂的文化,才能滋润师生成长。秦腔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可以通过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幼儿营造有趣的美育环境,还可以借助秦腔“做、念、唱、打”以及脸谱服饰等多维教学元素,丰富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以“趣”为主导,以“美”为呈现的园训、园风、教风、学风,以及“以美激趣,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化情”的教育思路,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和趣味,教会幼儿区别美与丑、善与恶,把幼儿引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 西安市浐灞第三幼儿园  西安市浐灞第十三幼儿园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