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潼关县各学校积极探索,从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智能研修、家校协同等方面发力,有效减轻学生负担,赋能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依托“课程+项目”研究,打造素养型新课堂。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彰显鲜明的育人特色,突出前瞻引领和创新,强力推进学校整体的课程变革。学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秉承“项目引领,全面提升”的理念,在专家的指导下,借助项目研究,全方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准确掌握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用课堂上的“加法”,实现课后的“减法”。

二是探索“分层作业”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围绕“分层作业”工作,县教体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实施方案》,从“作业总量要求”“作业设计与布置方式”“作业批改评价的要求”各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各学校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加强机制创新。鼓励教师探索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及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同时,学校建立教学视导制度,优化学校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做到优质轻负。

三是实施”1+Ⅹ"课程新模式,提供多彩课后服务。把课后服务“1+X”课程模式纳入“双减”工作中,积极探索具有各学校特色的“双减”之路。整合全县教研资源,充分挖掘社会优质公共资源,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示自我,助力成为“品行善、根基实、思维灵、情趣雅、特长精”的圆梦少年。通过开发具有鲜明科技特色的文化课程,以科普阅读、科幻画、巧手制作、编程、搭建等课程覆盖全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选择和成长路径。

四是聚焦“研修+教师教育”,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聚焦“研修+教师教育”研究,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探索提质增效有效路径。各校利用研修平台,通过基于量表评分的教师能力矩阵分析与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有效推进精准教研,用真实的数据,深度挖掘,科学诊断教研问题,快速助推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内解决,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以“双减”促“双增”,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双减”工作精准落地。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