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建构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新形态为研究目的,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参与观察法、问卷法及访谈法对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要引入通识教育理念,以人文目标为核心目标、以应用目标为特色,建构以“云教材经典阅读课堂”为核心、以“四课堂衔接的实践课堂”为特色的教学新形态。本研究揭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要淡化专业教育,走通专结合、突出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通识教育  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形态

基金资助: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一流课程建设”(GJZZ202006);西安工商学院校长基金重点项目“高陵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22YZZ04);西安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23KGZX04)。


引  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高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迄今为止,研究已经分析了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但仍需进一步探索。2015年,随着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政策的出台,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这类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也由培养传统的学术型、师范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2019年,随着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实施,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研究。

本文以通识教育的“全人”理念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陕西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西安工商学院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探索一个既符合人文目标,又符合应用目标的古代文学教学新形态。本文所聚焦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打造古代文学的经典阅读课堂;二是如何开展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

在研究意义上,本研究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形态,分析其效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经验和理论支撑。首先,本文回顾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文献;其次,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提出理论框架;第三,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最后,论述一个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古代文学教学形态并分析其效果。

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献回顾

21世纪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正遭遇新形势的挑战,面临诸多困境,如重理论、轻应用,教学内容陈旧、离现代生活遥远,授课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近年来,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困境,研究者从多元视角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这些研究抓住了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两个痛点问题:一是如何促使“中国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缩小古代文学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差距;二是如何协调古代文学学科的非功利取向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功利性取向之间的矛盾。

但是,以往研究在研究视角上普遍侧重于把古代文学看作是专业教育,缺乏一种更为综合、全面、融通的研究理念。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形成了重视专业教育的思维定式,导致管理者尤其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受传统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思维的影响,容易把古代文学教学看作是理论性强的专业教育,从而强化其学术性。受这两种专业教育思维的影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工具化和理论化两种倾向,人文理念没有凸显出来,无法充分发挥人文课程的应有作用。

通识教育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可以提供一种较为全面的、综合的、包容的视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趋势。

通识教育的理论视域

通识教育来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帕卡德教授(A.S.Packard)首次将通识教育的概念引入大学教育。他把通识教育定义为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应,是一种培养“全人”的教育理念及课程实践。

作为人文学科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实践通识教育“全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通识教育视角反思古代文学教学现状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显示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古代文学课程的定位出现偏差,往往是知识性有余而人文性不足,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去甚远。这反映出虽然通识教育已在思想上被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通识教育还是被看作是对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大多流于形式。研究者提出的改革建议包括:协调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重视经典教育,改进教学方式。

基于以上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可以遵循两个思路:首先,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思路,专业教育可以“通识化”,开创一条通过专业教育实现通识教育目的之路径。古代文学教学要超脱专业教育理念的制约,摈弃工具化和理论化两种倾向,以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文目标”为核心,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独立的个性,强烈的道德觉悟,高尚的审美价值追求等。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要以应用目标为特色,探索富有特色的教学形态,从创新创业教育、书院制、职业教育、传统文化、非正式课程等研究前沿中寻求学术增长点,培养学生古为今用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总之,找到一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通识教育之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都需要加大对于通专结合的课程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

基于以上两个思路,本研究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古代文学专业教育中,通过经典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书院制、地域文化等研究热点探索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新形态。

课堂教学形态,是指课堂教学在特定条件下根据课堂教学内隐的属性定位、内涵结构、基本模型等,通过实践而外显出来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新形态就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这种“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形态,新形态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重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数字化技术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转变为“认识—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课堂教学回归育人本质。二是相较于传统的现场授课,新形态的课堂教学在时空上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形成无边界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进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为了达到建构新形态的古代文学课堂的研究目的,本文聚焦两个问题:一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人文目标,如何运用新技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古代文学经典阅读课堂。二是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用目标,如何开展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探索,课题组建构了一个以“云教材经典阅读课堂”为核心,以“四课堂衔接的实践课堂”为特色的教学形态。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文以建构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新形态为目的,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参与观察法、问卷法及访谈法对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数据采取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

第一,采用参与观察法。研究者身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学教师,具有16年的教学经验,全程参与了教学改革,对古代文学的课程特征、教学困境、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观察和亲身体验。第二,采用问卷法。抽取一个年级的学生,对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在线上教学平台上发布问卷244份,收回237份,均为有效问卷。第三,采用访谈法。对古代文学的实践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从同时参加古代文学四个实践课堂的学生中抽取,共抽取9人,访谈时长为0.5小时,访谈主要致力于了解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实践课堂的感受。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安工商学院的古代文学课程,基于对该学校从2021年至2023年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进行观察和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一样本是因为西安工商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较为重视人文教育的高校,该校古代文学课程所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年被认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该校古代文学课程2021年被认定为陕西省一流课程,2023年被认定为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该课程经过16年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新形态

1.人文目标:云教材经典阅读课堂

基于通识教育的人文目标,本研究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打造古代文学的经典阅读课堂”,这也是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第一个痛点问题“如何促使中国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回应。

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人文教育都非常注重经典阅读,尤其是对原典的阅读和讨论,如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是它从未间断对解读经典名著的重视。古代文学与其他经典最大的不同是,古代的语言和生活与现代读者的差距很大,这就造成了学生拒绝阅读或是读不懂。那么,如何拉近经典与读者的距离,让学生愿意读?大学人文通识教材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开发融合创新的新形态教材。为此,课题组设计了“云教材经典阅读课堂”,该课堂由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组成。

在线上课堂环节,课题组开发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云教材。云教材是区别于传统数字化教材的一种交互式教材,依据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情景化、形象化、可互动的、进度可跟踪的学习体验。该教材选录了古代文学史上历代传诵的名篇,从人性、审美、文化三个角度解读作品,遵循了人文教育最根本的逻辑,即人文性。每篇作品由“作家小传”“作品原文”“作品译文”“作品赏评”“延伸阅读”五部分组成,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慕课、微课、交互式练习富媒体于一体。教师会在课前发布“云教材”阅读任务及讨论主题,学生自学并以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研讨,为线下课堂作准备。

线下课堂由三种形式构成:翻转课堂、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翻转课堂是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研读成果。大班讲授是指教师提前收集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以答疑或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小班讨论是指师生对于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主题各抒己见,形成多元观点的碰撞。有效的通识教育需要师生一起进行探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讨论的主题注重当代性,教师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挖掘古代与当下的契合点,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适应性,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关于“云教材经典阅读课堂”的效果如何,课题组对西安工商学院中文系一个年级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4份,回收237份。调查显示,70%的学生愿意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往学生忽视作品阅读的学习习惯有所改善;7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线下指导非常重要;86%的同学认为教师布置的研读作业难度适中;98%的同学认为教师布置的研读作业很有收获;95%的同学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感受是“很有收获”;95%的同学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总体感受是“很喜欢”或“喜欢”。这些数据说明,云教材经典阅读课堂形式新颖、学习方便,能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经典阅读课堂的评价良好。

2.应用目标:四课堂衔接的实践课堂

基于应用目标,本研究所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开展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这也是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第二个痛点问题“如何协调古代文学学科的非功利取向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功利性取向之间的矛盾”的回应。

加强基础文科教育的应用性是基础文科教学改革的一条思路。对于基础文科,加强应用性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延意义上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强化一些实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这是目前很多高校所采用的普遍方法。另一种是内涵意义上的改革,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合,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来实现,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基础文科加强应用性的发展趋势。

古代文学的实践课堂融合了技能训练和学科交叉两种途径,依托“课堂+社团+书院+工作室”四大平台,形成“四课堂衔接”的实践课堂。其中,第一课堂实践课程依托正式课堂,开展与古代文学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基础实践训练,包括诗歌配乐朗诵视频制作、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改编与再现、古风创意作品制作三大板块。第二课堂校内社团活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与古代文学相关的活动,包括以原创文学为主的文学社活动,以话剧改编与表演为主的话剧社活动,以古典乐舞和传统礼仪为主的艺术社活动。第三课堂研学课堂依托泾野书院,开展文化调研活动和特色活动,如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地方民俗文化调研、博物馆研学、读写沙龙等。第四课堂产教融合课堂依托导师工作室,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以解决当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播的真实问题为目的,实施项目式教学,如高陵洞箫艺术传承平台建设、泾渭河传说的文创设计、高陵曲子词短视频传播平台建设等。

关于实践课堂的效果如何,本研究选择了9位同学进行了访谈,之所以选择这9位同学,是因为他们完整地参与了古代文学的四个实践课堂。A学生说:“实践课堂让我感到新颖有趣。”B学生说:“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拉近了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让每一位同学切身感受到了文学背后的内涵。”

研究发现,实践课堂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主要通过竞赛获奖、论文发表、原创作品、创新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近两年,学生获得各级竞赛奖项81项,其中4项实现了学校零的突破,主持陕西省创新项目10项,发表论文7篇,发表原创诗歌73篇,广告文案132篇,出版原创文学作品集1部,拍摄古风创意视频16条。作品、项目的获奖数量及级别均超越以往。创新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C学生是“高陵洞箫艺术传承平台”的负责人,她说:“建立这个平台最初的想法只是为地方文化作公益宣传,没想到近期有些小学生的家长咨询我,想让孩子学习洞箫,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专业可以为国家服务,很意外,也很有成就感。”

综上,实践课堂立足于学科前沿,以师生学习共同体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采用相关学科的视野与方法,以实践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培养目标。教师不再是权威者,学生因承担任务的不同而发挥自身长处,这符合人文教育以“体验”为主和以“人”为本的特点。

结  论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研究了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以“云教材经典阅读课堂”为核心,以“四课堂衔接的实践课堂”为特色的教学新形态,揭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要淡化专业教育,走“通专结合、突出特色”的发展道路。

研究发现: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要引入通识教育理念,以人文目标为核心目标,以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为主要内容,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富媒体云教材,灵活运用线下教学形式,促进古代文学的现代性转化。其次,古代文学课程还要以应用目标为特色,注重隐性课堂的开发,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加强产教融合和项目式教学,从实训技能与学科交叉两个角度构建实践课堂,尤其要在学科交叉点上取得创新性进展。

在实证层面,本研究关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普遍处于边缘化地位的人文课程,现有研究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仍以理论教学为重,对实践教学的探索也是偏于外显层面的技能训练,研究侧重于从内在的学科交叉角度建构实践课堂,使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的两个痛点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通识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经验。

在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在理论视角上侧重于把古代文学课程看作专业教育,受专业教育思维的影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工具化和理论化两种倾向,偏离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基于这一研究不足,本研究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出了人文目标与应用目标并重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转向。

参考文献:

[1]梅新林,曾礼军,慈波,等.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李秀华.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研究的总结与反思[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4(3):90-93.

[3]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6):60-64.

[4]魏祖钦.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J].读写月报,2016(9):18-20+24.

[5]张瑜.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突破——评《中国古代文学史》[J].高教探索,2019(4):141.

[6]张新科.“两创”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建构[J].文学遗产,2021(1):15-24.

[7]曹栓姐.人文学科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及出路——以古代文学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4,16(5):138-141.

[8]Yi-Huang Shih,Jen-Pin Hsu,Yan-Hong Ye.The Inten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s Universities:To Cultivate the Holistic Person,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Vol.7,No.2(2018):287.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3-18(1).

[10]陈国林,徐东波.中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评论,2020(4):88-93.

[11]A.S.Packard.The Substance of Two Rrports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ge to the Board of Trustees,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on.In:North American Review,Vol.28(1829):300.

[12]刘学军,张成刚.中国文学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一种文化跨界比较的视角[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8(6):43-51+124.

[13]周建新,吴丽珍.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人文性不足问题及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2016,8(2):36-40.

[14]聂英杰,周景辉.全球化语境下的高校文学类通识教育新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31(8):28-29.

[15]张亚群.培育完整的人——大学通识教育的性质、课程与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3):53-59.

[16]于向辉.“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古代文学通识课教学改革[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9):144-145.

[17]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复旦教育论坛,2008(4):20-23.

[18]周光礼.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2-69.

[19]王相宜,赵娟.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0,40(4):106-110.

[20]艾兴,陈永堂.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形态的重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3):74-82+88.

[2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3-12.

[22]R.M.Hutchins,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5:79.

[23]张晶晶.新时代大学人文通识教材策划出版的思考——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材研发为例[J].编辑学刊,2018(2):68-72.

[24]陈守平.“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做好科技图书的出版[J].中国传媒科技,2021(11):28-30.

[25]Edie N.Goldenberg.Teaching Key Competencies in Liberal Arts Education[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Vol.2001(85):15-23.

[26]余恕诚.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我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体会[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35-36.

[27]熊火金.对加强基础文科教育应用性的认识[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5):39-42.

(何江波:西安工商学院;张艳艳:西安外事学院;于曦:西安工业大学新生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