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作业”变“家长作业”?设计好才能效果佳
作者:王燕 程静
发布时间:2025-02-18 14:20:32 来源:西安新闻网
开学以来,西安市多所学校举办了寒假实践作业展示活动。记者发现,今年寒假,许多学校均鼓励学生将实践与生活、科技紧密结合,设计了一系列实践作业,不仅让学生在假期收获了知识,更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也有家长吐槽:一些实践作业难度大、任务重,孩子完成不了,直接丢给家长,最终还得由家长“代劳”,希望老师不要再布置这样的“家长作业”。对此,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有意思接地气 这项实践作业获家长点赞
开学第一天,在莲湖区青年路小学的寒假实践作业展示活动中,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实践作业让孩子们很有“获得感”。
六年级学生王奕清展示了她用纸盒做的小车,以及用卡纸分别做的横截面为梯形、曲面、方形、三角形的减速带。她拉着小车,先后用高速、低速让其依次通过不同形状的横截面。
“大家看,小车在高速通过梯形减速带时会有颠簸,但不会对底盘造成伤害,而低速通过时非常平稳,因为梯形平面提供了缓冲。”王奕清一边展示一边说,小车很难通过方形减速带,而三角形减速带的棱会伤害底盘,曲面减速带容易让小车发生侧滑甚至失控……
记者了解到,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这项“交通安全”实践作业设计了高、中、低年级3个版本。其中,一、二年级学生的问题包括写出图中交通安全标志的含义、了解古代减速带——“石门限”的特点等;三、四年级的题目作了延伸:“石门限”的材料是用什么做成的?结合生活经验,这种材料有哪些特征?而五、六年级的题目则进一步延伸:动手做横截面不同的减速带并进行实验。
“孩子这项实践作业是独立完成的。”六年级学生家长吴女士告诉记者,她看到作业单上写得非常细致:“小车可以用小纸盒制作,用手拉动让其前行,不同形状的横截面模型用A4卡纸制作……这些都在女儿的能力范围内,她做好以后让我见证了她的实验过程,她自己写了测试数据和实验结论。”
三年级学生家长刘先生认为,这项实践作业有意思、接地气,他和孩子一起查了“石门限”的资料。孩子理解了减速带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王奕清展示实验过程。
“营养课+菜场课+烹饪课”
“三维”实践让孩子掌握生活技能
2月17日,走进西安高新区第十五小学,教学楼楼道两侧布设的作业展引人注目,其中美食展示区让人眼前一亮。
一年级学生陈梦瑶正兴奋地给同学们介绍,“你们看,这是我设计的一日三餐食谱。”她还给围观的同学们教唱歌谣“左手扶好碗,右手拿稳勺,细嚼慢咽不讲话,光盘行动最光荣。”
陈梦瑶的这些收获和分享,得益于学校开展的“你好 寒假”主题系列实践活动。
“依据膳食搭配原则,设计一份包含主食、蛋白质、蔬菜等‘黄金比例’的食谱”,这是陈梦瑶和同学们这个假期需要完成的一份实践作业。
“早晨吃包子、热牛奶,中午吃米饭、西红柿炒鸡蛋,晚上来个三明治、煮个汤圆……”拿到这份作业后,陈梦瑶认真搭配起自己的一日三餐。之后,她根据食谱需要列好清单,跟着妈妈一起去超市采购食材。“我们买了面包、午餐肉、鸡蛋、青菜、汤圆。”陈梦瑶跟记者分享起自己的“经验”,“老师告诉我们,买东西时一要看成分表,二要看生产日期,还要比较价格。”
“虽然是实践作业,但孩子乐在其中,辨识新鲜蔬菜、比较价格标签、计算花费,从买菜到洗菜、炒菜,整个过程有模有样,俨然一副‘小大人’,全程都是我按照她的安排和指挥在一旁打下手。”对于孩子的表现,陈梦瑶的妈妈刘女士也喜出望外,“这样的实践作业才是家长乐于看到的,真正锻炼了孩子,让孩子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康饮食的理念,也学到了很多技能。”
班主任王科涵说,这项实践作业表面上看似劳动教育,实则融合了语文、数学、美术、健康、口语交际等多个领域,通过“营养课+菜场课+烹饪课”的“三维”实践,能够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掌握挑选应季食材、搭配食谱等生活技能,在完成食材采购任务中,还同步锻炼了数学计算和口语交际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陈梦瑶在做饭。(受访者供图)
高新十五小“你好 寒假”主题实践展。
专家:学校和老师应反思作业设计
然而,也有一些家长对于学校布置的寒假实践作业感到“无语”“无奈”。
“有一项手抄报作业,要求图文并茂、内容翔实,结果孩子画了两笔就丢给我了。”小学二年级家长翟先生说。
“我们的实践作业一点‘营养’都没有,一看就是‘套路’作业,我在小红书上一搜,作业题目和老师发的一模一样。”三年级学生家长屈女士说,“更让人无语的是,开学前一天,老师才通知家长,要做一张‘节约用水’主题手抄报,孩子没时间弄,我下班后连写带画,忙到半夜1点多才勉强完成。”
此外,一些家长反映,一些作业难度过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比如要求低年级学生撰写小说、完成复杂的手工制作和科学实验等。
针对这种现象,知名教育专家刘鹏表示,确实存在部分老师布置作业时未充分考虑孩子能力,要求过高,导致家长不得不代劳的情况,但这一现象不能完全否定实践作业的作用。
刘鹏说,实践作业可以打破书本知识局限,让孩子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实践作业贴近生活与科技,能点燃孩子的好奇心,挖掘潜在兴趣点。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等实践,让孩子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和老师应反思作业设计。”刘鹏建议,要清晰界定作业目标,围绕提升孩子哪方面能力、掌握什么知识来设计,避免盲目布置,确保每项实践都有教育价值。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实践作业。要提前为学生提供实践所需资源,如实验材料、调研渠道等,详细说明操作步骤,在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作业。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假期孩子休息、娱乐等时间安排,防止任务过重。
刘鹏指出,家校之间沟通不足也是引发家长“吐槽”的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作业要求理解不清,担心孩子无法独立完成,便主动包办,反而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他建议学校和老师加强沟通引导,在优化作业内容的同时,明确“家长起辅助作用,而非主导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