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亦是读美赏美之旅,山一程水一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应有同等地位,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部分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经典作品,文学类居多,有极强的美学价值,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文艺鉴赏类的新篇目,如八年级上册的《梦回繁华》,还有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可见对“美”的教育引导不再是轻描淡写一晃而过,也不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事情了,审美的能力不是知道几个美学概念就可以了,也不是会答几道阅读题就好了,把美育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对学生的审美偏差进行纠正,涵养学生心灵美,提升学生行为美等举措是非常必要及时的。课标要求我们要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因此在用教材教初中语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知“美”,品味“美”,鉴赏“美”,为高中阶段审美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也许在实用主义者看来是没用的,但这个世界上最贵、最有价值的往往大多是看似“无用”的东西。庄子也曾有言“无用即为大用”。人类真正的幸福,也恰恰是那些“无用”的东西带来的。分数对于学生而言很重要,有了高分就可以进名校;金钱对于成人来说很重要,有了钱,就有了物质生活的最起码的保障,甚至更多的钱还能让生活更富裕些。但高分能换来名校换不来孩子的快乐,金钱能换来富裕的生活换不来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相比名校、富裕生活带给人们的所有,人的快乐与幸福也许更重要,因为分数、金钱并不能完全兑现为精神的愉悦。走过茹毛饮血的荒蛮时期,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之后,作为一种本能,人类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向美而行,对“美”的认知与追求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存在,“美”自然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必需了,“审美”也成了现代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中渗透“美”,在“美”的体验中学语文,语文即“美”。

“美”永远是客观存在的,而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需要主观的努力,作为老师,一定是先行者。沉浸于文字、文学、艺术创造出来的五彩斑斓流光溢彩的美中,自然的浸润,天然的滋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自觉开启寻美探美之旅,为自己着染精神的底色,不断丰厚自己的学养。学习是终身的功课,而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是终身的功课,向真向善向美而行,以师者的优雅美好姿态站立在讲台之上,亦或从容自如地行走于学生之间,以一棵树摇曳另一棵树,以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无需再怀疑“美”是否有用,向美而生,向美而行吧!用我们“美的自觉”唤起学生“美的觉醒”。

供稿:延安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