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是平利县经开实验初级中学的“社团活动日”。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奔向操场、训练室、手工教室……欢声笑语传遍整个校园。

“中小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成长逐梦的摇篮。我们要以学校为‘圆心’,凝聚家庭、社会等各方合力,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平利县教体局局长王光满说。

近年来,平利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基本要求,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024年,平利县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消除沟通交流“壁垒”

1月10日,平利县经开实验初级中学,校长程伟在午饭时间照例走进食堂,与两名留守儿童共赴“午餐之约”。

“今天的饭菜合胃口吗?”“寒假打算怎么过?”用餐时,程伟与学生拉家常。

程伟向记者介绍,去年初,考虑到学校留守儿童较多,为更好地了解、开导他们,他开始与学生“约饭”。这种交流方式很快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于是,学校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将800余名学生分成50多组,由老师担任“成长导师”,通过共进午餐、“点对点”家访等形式,增进师生的感情。

老师化身“饭搭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关爱,还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庭的交流。

“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学校以品牌活动架起沟通的‘桥梁’。”程伟说,每次陪餐后,他都会记录聊天过程与感想,并及时与家长沟通。此外,学校还常态化开展“爱的表达式”活动,鼓励家长和学生通过写信交流,再将信件内容制成展板在校内展示,收获了较好的反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我们以特色项目活动和课程为载体,以家校交流活动为抓手,探索多样化的协同育人行动,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平利县教体局教育股股长周大兴说。

拓展携手育人“朋友圈”

“在社区学习,不会的题目随时有老师讲解,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堆积木、玩跳棋,我喜欢这样的‘周末小课堂’。”1月10日,平利县城关第三小学四年级六班学生郝欣茹向家长分享在“周末小课堂”的经历。

郝欣茹口中的“周末小课堂”,是平利县城关镇东关社区与平利县城关第三小学携手开展的免费托管服务。此前,社区在入户走访征集“微心愿”时,了解到十几户居民面临孩子托管难问题,便将开办“周末小课堂”列入需求清单,并发布在共驻共建单位微信群。城关第三小学组织6名教师“领岗”,每周六以3人为一组前往社区提供志愿托管服务,还开展法治教育、德育教育及趣味文体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寓教于乐的方式,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助力他们锻炼自我、拓宽视野,体验并认识新生事物。我们将继续搭建学校、家长、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平台。”平利县城关第三小学校长袁子仁说。

如今,平利县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展得有声有色。寒假伊始,平利县长安镇中心小学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假期任务:进行阶段性家务劳动技能学习,由家长填写表格并给出评语。

该校德育主任赵鑫介绍,学校通过丰富社团活动打造“第二课堂”,开展劳动研学实践拓展“第三课堂”,以家校社联动助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我们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目前,依托省级市级劳动基地、研学基地,全县学生全面开展德育实践与劳动研学活动,年均参与人数达2.2万人。”平利县教体局副局长王贤平介绍。

共筑健康教育“防线”

1月15日,平利县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柏慧带领记者走进学校内的希望心理辅导中心。

“平时,这里是学生休闲的地方;如果遇到烦心事,这里就是他们的‘解忧站’。”顺着柏慧的指引,记者看到,希望心理辅导中心里个体辅导室、宣泄室、沙盘放松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

“学业压力大、缺少监管与家庭关怀等,都可能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及时调适与疏导。为此,我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让学生明白寻求心理辅导并非是‘难以启齿’之事。”柏慧介绍,希望心理辅导中心配有两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且需要干预,便会即刻与家长、专业医生沟通,及时为他们提供规范的疏导与治疗。

当前,平利县各中小学校均建有心理辅导室,每学年都会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规范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流程。此外,平利县人民检察院设立了17个“婷姐心语”工作室,指派19名检察干警担任中小学的法治副校长,常态化开展身心健康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正串联起多方力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