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问题学生背后的种种原因,并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提供了诊疗策略,刷新了我的教育理念。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尝试将一些问题学生按照书中的理念进行细化分类,进而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可以说是边学习边实践。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益是我开始打破固有思维,愿意尝试理解这些问题学生,他们藏在问题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一些异常行为也并非莫名其妙,他们才是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花更多心思去理解去接纳的一群人。我想我可以借着这本书的“东风”将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吹”走,用灵活的方式引导他们,激发其内心的美好,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进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当然,这也许是一场持久战。

王晓春老师为了将问题学生分析透彻,先从学校的大环境入手,介绍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的4个不正常的现象。仔细想来,确实是这样的。1.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要精力不是花在教育教学上面,而是花在管理上面;2.在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常常用在教学管理方面,而不是用于提高备课水平和讲课艺术;3.面对一个班,教师没有把重点放在大多数人的身上,而是放在问题学生身上;4.对于问题学生的问题,教师的精力常常放在了和学生较劲、给家长打电话上,而不是诊断问题、分析问题上。

王老师认为,“老师死盯问题学生”是专业水平较低的一种表现。试想,如果教师每天都只想着怎样和问题学生对着干,怎样去“征服”他们,哪里还有精力搞好教学工作?时间久了,难免忘记教育的初心。所以,我们不能让“问题”牵着鼻子走,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懂得取舍,允许学生的成长是“动态发展”着的,我们要把教师这份职业独有的格局打开,把精力花在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上,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教师职业倦怠感,也能从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关于对问题学生的划定是很复杂的,很多时候,教师的一己之见是不准确、不客观的,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对学生下定义,而需要学会诊疗策略。王晓春老师用5个字概括了问题学生的不同类型:赖、怠、怪、坏、骇。“赖”指的是行为习惯型问题学生,这类学生会习惯性地扰乱班级纪律,并屡教不改;“怠”指的是厌学型问题学生,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教师和家长如何劝说,都拒绝学习;“怪”指的是心理型问题学生,这类学生举止怪异,有时会出乎人意料;“坏”指的是品德型问题学生,这类学生“三观不如五官正”,可以说是个行走的“炸弹”,存在隐患;“骇”指的是“好学生”问题学生,这类学生本质上也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不过表面贴着“好学生”的标签,会出现出其不意的问题。王晓春老师借此提出面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学生的不同角色:“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学生时,教师应该像个耐心的长辈;教育厌学型问题学生时,教师应该像个科研人员、学习问题专家;教育心理型问题学生时,教师应该像个心理医生;教育品德型问题学生时,教师应该像个足智多谋的战士;教育‘好学生’问题学生时,教师应该像个高明的侦探。”由此可见,教师这一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很强,面对问题学生,教师需要有全面发展的理念、精进的思维方式、稳定的情绪和共情的能力。

不过,王晓春老师也给出了三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上策”建议把问题学生“晾在一边”,通过教师精湛的教学技术优化班级教育生态系统达到间接治疗问题学生的目的,这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反观当前我们大部分学校都是“向管理要效益”,一切都要谈“管理”,教师自然也会在无形之中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管理学生上,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时间少,这一策略自然需要教师自身调整,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中策”建议冷处理问题学生,在稳住事态的基础上“顺藤摸瓜”,寻找根源,有点儿老中医的感觉,不建议“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找到病根,从根上解决问题,在开药方的时候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开出特效药,后期还要跟踪治疗,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要想用好这个策略,普通教师就需要在整个过程中耐住性子抽丝剥茧,找到本质问题,不断调整教育策略。

“下策”建议保守治疗,讲究维稳,面对问题学生尝试静静观察,说不定学生能自我治疗,这要求教师要有能力塑造出能量充足的环境,用环境影响学生,让其失去将问题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很多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习惯性地“请家长”,其实我们心里清楚,有一些问题学生的背后是有问题的家长,指望这部分家长解决问题并非良策,所以教师还须“自力更生”。

王晓春老师针对学生的常见问题做了分类性专题性研究,如顶撞老师、不交作业、早恋、迷恋网吧、离家出走等18种常见类型,并对每一种问题的成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适宜的应对策略,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将这本书当成工具书来用,当遇到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时翻阅学习,也许会为我们指出一条道路来,帮助教师排忧解难,用这本书来治愈自己的精神内耗。

面对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要清晰地认清自己,大部分教师只是普通人,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要想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良性发展,教师需要智慧,更需要艺术,切记不要急于求成,要合理定位,寻找平衡点,不要期望过高,更不要幻想,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尊重。所有的沟通都需以尊重为前提,时间久了,这种对学生的尊重会转为他们为人处事的正向成长内驱力,助力其成为更好的自己。

曾子说:“知止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在陪着学生一起修行,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坚定的志向和平静的内心。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