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伴互助” 提升课堂效能
作者:郭文丽
发布时间:2025-01-21 09:31:13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高中地理是比较困难的,部分学生还存在基础不够扎实的问题,导致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采用“学伴互助”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发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在“学伴互助”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教学者,教师则需要对课堂进行有效地组织与引导。本文以“学伴互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剖析与讨论。
一、“学伴互助”教学模式的依据
“学伴互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遵循自愿、互补和灵活的原则,让学生结对或划分小组,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配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各小组学生做土壤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由各小组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再通过相互讨论、小结,得出最终结论。“学伴互助”教学模式最大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相长”,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伴互助”模式有助于构建积极、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交流、讨论和合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二、“学伴互助”教学模式的意义
“学伴互助”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让学生通过建立学习伙伴关系来协作解决问题,能够促使他们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水平,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技能。第一,“学伴互助”模式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伴互助”可以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革新固有的教学方式,更进一步理解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和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持续地发展新的教育思想,汲取并采用更好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构建互动、高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学伴互助”模式有助于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通常被认为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学伴互助”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能在无形中对师生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学伴互助”模式下,师生之间会形成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相处模式,教师会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信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学伴互助”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伴互助”模式下,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一起进步,有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可以利用共同学习进步的方式,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让他们相互学习。
三、“学伴互助”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可以用思维导图将各章节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建立有层次、有逻辑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而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
(二)设置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为了更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实验、模拟操作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进行分小组讨论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的看法、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敢表达,让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在“学伴互助”模式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互助学习。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一课时,教师要设置问题,让学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然后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学伴互助”模式有助于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在学习“地球的演化史”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地球演化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学伴互助”模式下,教师应更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课堂评价,给予学生正向反馈
在“学伴互助”模式下,教师要建立可行的评价机制,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方式,对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多元评价。有效的及时反馈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例如,在学习“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研学路线,并标示出沿线的代表性城市的位置、名称,配以多张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图片,创设教学情境。然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找出与每个代表城市相对应的自然景观。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某一位同学回答不出来或答错,可以让其学伴进行作答,并由回答出来的同学去剖析回答不出来此问题的同学的知识点盲区。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组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互动效率
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师要主动地转换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进行分组时,应遵循互补原则,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水平等因素。分组后,教师可选择小组中积极热情、亲和力强、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强的同学作为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小组长要充分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促进小组成员交流合作,开展高效、有序的学习。
“学伴互助”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学伴互助”模式,学生们能够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关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