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全育人” 推动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发展
作者:田 苗
发布时间:2025-01-21 09:26:07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
数字时代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机遇和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党的二十大中作出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大部署。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应将促进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有效融合,发挥好职业教育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而就业教育则是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职业观的基础上,致力于通过各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环节。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内容方面,高职院校教育涵盖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就业观教育等方面。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所有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领域都开设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包括“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课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国家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就业规划与指导方面,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例如举办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就业咨询会、学业就业辅导会,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此外,在教育教学方面,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在教育方式方面,高职院校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育教学等。以实践教学为例,近年来,高职院校团委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二级学院开展顶岗实习、见习实践等,以期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此外,高职院校相关负责部门还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如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在线上发布求职法律常识、开展学业就业规划辅导等,丰富了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
目前,陕西省的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毕业生就业心态稳定,择业趋向现实,但就业数量、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压力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这种矛盾反映在学生层面,主要表现为就业认知偏差、就业能力不强、就业心理脆弱等问题。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的质量,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为破解当前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应在生活中讲。高职院校应以“三全育人”为载体,构建“大思政”格局,教师须把握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思想”“心理”“情感”“能力”上相融合。
一是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思想上相融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积极的就业意识。就业教育不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教育侧重于对就业形势、就业准备、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判,包括简历的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就业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还要教会学生进行理性的自我评价。而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认知能力,提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将二者在育人思想上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清数字时代的就业环境,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冷静客观地分析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与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合理设置就业预期,把握就业机会。在就业育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通过积极宣传对接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突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鼓励大学生将个人成长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我”之中,支持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到最急用紧缺的领域、环节就业创业,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二是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心理上相融合,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知识技能不扎实、就业积极性弱、同侪压力大、求职失败后感到焦虑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陷入情绪波动、心态失衡等状态,就业教育要着重预防和化解由其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政教育具备运用心理调适方法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增进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功能。将二者相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全天候”功能,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发挥好学生干部的作用,积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定期通过科学、高效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减压释压,引导他们理性看待就业问题,提升学生的抗压耐挫能力。
三是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情感上相融合,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政课堂的设置可以从感性体验入手,运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课后主动研习,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
四是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能力上相融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政教育阵地从“教室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从“线下课堂”拓展到“线上网络课堂”,突破了育人的时空限制。要充分利用“大思政课”平台,结合各类新媒体平台,积极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引进来”与“走出去”。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优质用人单位、优秀毕业生校友等走进校园,围绕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和认知水平,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创新创业比赛、进企实习等实践活动,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对就业的认知程度。此外,学校应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指导能力,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在教师集体培训中,应引导高职院校教师深入了解我国的就业市场现状、就业政策和人才需求,并帮助他们高效、精准地将就业市场的新需求、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业政策的新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堂。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