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重大关系”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思考
作者:郑 斌
发布时间:2025-01-21 08:42:00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蓝图,还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更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教育强国建设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五个重大关系”的阐述是系统观念的运用,不仅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也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的学校发展提供了考量。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既是教育的战略属性与民生属性的统一,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作用与根本价值追求的统一。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教化功能是战略属性的集中体现,我们若从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和科技等多维度去思考学校教育,那么对教育将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双减”通过规范教育教学推动学校转向内涵发展,意图彻底改变基础教育的运行生态;高考综合改革引导基础教育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从选人转向育人;“双新”旨在通过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此同时,教育连接着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承载着促进家庭发展的重要功能,这就使得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学校教育要承载起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统一,需要找到两个发展支点。一是办名校,办能为国家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教育期待相统一的名校,坚持国家情怀、家的温暖、人的发展内在统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民群众良好口碑的统一。二是育新人,坚定课程标准信念,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站在人性的立场做教育,课程实施体现人性关怀,尊重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和价值感,帮助孩子取得学业进步,实现素养达成与升学需求的统一。
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是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发展规律的统一。知识是人类文明积累和传承的载体,知识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供给,是学生达成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主要途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维度上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知识学习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形式和路径,知识学习的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达成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校教育需要找到两个发展支点。一是要树立起全面发展的科学育人质量观:“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智育固本、体育为基、美育提升、劳动锻炼。这是满足人的发展、国家需要、民族延续的需要,也是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为个人终身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二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努力探索素养发展的规律,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的内在统一。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走进社会生活”的单元教学时,学科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因学校门口道路施工引发不同群体生产生活不便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研究、拟定、发布面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倡议书,这样立足解决真实问题的学科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兼具素养导向、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教学模式是当前学校教育努力实现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融合统一的重要课题。
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是实现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协调统一,是个体层面的充分发展与社会层面的实际需求的协调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绥德实验中学考察时指出,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学校正是通过培养人才来满足社会需要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要实现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统一,学校教育需要找到两个发展支点。一是学校教育要站在满足中国式现代化人才供给的高度,考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学校教育要建立与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聚焦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当前基础教育的育人方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习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价值观。二是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奠定发展基础。当前要更加关注学生生命价值体系的构建,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学校要关注区域教育生态,关注社会生命力,通过对人的培养积极影响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满足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是实现教育守正和教育创新的统一,与在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2024年教育部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聚焦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师德师风失范三项重点,建立健全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这为学校管理能力、教书育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办学活力进一步的激发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要实现学校发展的规范有序和充满活力的融合统一,需要找到两个发展支点。一是在规范有序中促进形成激发活力、鼓励创新的发展生态。规范不是机械框死、束手束脚,而是有利于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当前,逐渐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为了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推动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扎实推进教学常规和教研不是为制度规范而规范,而是为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师的专业精进提供基础保障和有效引领。二是改革创新要促进形成学校持续高品质发展的新的规范。瑞泉初级中学建校时间短、规模增长快,面对新入职教师群体较大的特点,切合实际地采取了“小切口”培训、“每天微教研”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创新举措。因其主题聚焦实际问题、形式灵活、实效突出,逐渐发展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规范”课程。
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与优化发展策略的统一,也是坚定教育自信与兼收并蓄促进改革创新的统一。在处理这一关系时,学校要努力找到两个发展支点。一要更加坚定学校教育的国家立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维度审视学校教育,立足政治属性和民生属性定位学校教育。在办学理念层面要更加强调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层面要更加突出德智融合,突出对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突出对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二要尊重教育的专业属性,以自信开放的胸襟博采众长。教育因其培养人的共同属性而具备普遍的科学规律。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效能显而易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学校发展切不可关门办学、故步自封,而要具备全球视野,了解世界教育发生了什么,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来思考如何办好学,准确找到适合发展的切入点,更好地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系统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是学校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大有作为的基本命题。相信学校在“五个重大关系”的视域下一定能开创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作者系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瑞泉初级中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