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育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作者:宋奇志
发布时间:2025-01-16 10:26:13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战略总动员。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体现了教育事业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内在要求,从地市教育行政工作的角度出发,必须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找准职责定位,强化系统施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强化教育党建引领,举旗帜把方向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抓教育党建,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根本所在。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和“党建+”融合工作为统领,充分发挥政治功能,持续增强党建引领力,坚决把牢教育的政治属性。
要全面完成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任务,区分各类组织设置形式,统筹考虑党组织换届、人事调整等因素,制订年度计划,分步攻坚落实,确保党组织设置形式和书记、校长岗位设置符合规范要求。抓紧出台市县两级“两个议事规则”指导规范,重点做好班子运行情况的调研,谋划开展改革成效评估,确保学校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要探索推进“党建+”融合工作,将党支部建在年级组、学科组、名师工作坊等重点管理“区块”,把党小组建在学校教研、宿管、环卫等最小管理“单元”。明确党员领导干部分片包抓、岗位示范、监督落实“三项职责”。大力实施一线党员“设岗定责”,做实组织设岗、党员领岗、岗前培训、上岗履职、积分考评等各项工作,真正将组织优势、党员先进性转化为办学治校的实际成效。
要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拓展延伸,挖掘“五大领域”资源,做好学前思想启蒙。立足“三个课堂”建设,做好小学德育沁润工作。贯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做好中学三观培养工作。积极开展思政课“大练兵”,打造思政精品课,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感召力、亲和力。挖掘整合资源,开展好各类实践特色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一体推进信仰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确保党管教育坚强有力、办学方向清晰明确、立德树人富有成效。
二、实施能力提升行动,强本领提质量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一批好校长成就一方好教育,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中坚力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以校园长履职规范和教师能力提升为统领,坚持系统培育,让能管会教、敬业专业成为区域教育人才的群体特征。
要研究出台区域校园长履职规范,明确校园长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发展环境、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发展、关注学生成长、履行学校管理等系统性的职责和要求,构建完整全面的校园长履职责任和标准体系,让精细规范管理成为校园长的必备核心素养,推动校园长专业化发展。
要大力开展能力提升行动,分层举办校园长、中层干部、班主任管理能力大赛,练好教师“学听讲研练”五项基本功,组织教学能手大赛、教研员基本功大赛等技能“比武”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协作项目,规划实施好校园长、教师的系统性培训,探索和培育一批区域名校长工作室及培养基地学校,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培养计划,逐步推进全员培训和全员练兵,切实提升教育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
要建立履职与考评相匹配的管理体系,积极对接校园长竞聘上岗、任期考核和末位淘汰等管理机制,结合校园长履职规范出台科学合理的校园长考评办法。充分融合师德师风负面清单管理、实绩考评等机制,完善教师年度考核办法,真正发挥好考评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激发队伍管理活力,推动教育质量有效提升。
三、狠抓精细规范管理,固根本增效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规范有序是提升质量的基本前提和内在要求。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以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为统领,努力实现从做规范到促养成再到出特色的系统跃升。
要梳理制定区域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明确学校课程、课堂、教研、备课、作业、课后、教师、学生、安全、评价等各方面的管理规范和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形成点面结合、纲举目张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坚持抓教育质量提升先从抓教育教学规范管理做起。
要健全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结合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坚持“五育”并举、突出“三全育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加注重日常考评、过程监测,增加日常教育教学规范管理的分值比重,构建与教育教学管理规范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动质量评价更加科学规范。
要做好质量监测,将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内容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和校园长、教师技能“比武”的必考科目,将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工作内容,开展覆盖整个区域和学段的专项督导,探索建立市县两级教育教学规范管理监测点学校,定期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强化结果运用,切实推动学校管理见精细、质量有提升。
四、坚守校园安全底线,防风险保稳定
安全不保,谈何教育。当前,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教育焦虑”的突出点,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以校园安全标准化管理为统领,守好校园安全底线红线,培养具有安全观的合格接班人。
要狠抓校园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出台区域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健全完善校园安全风险点管控、安全培训、安防设施建设、安全标识标志、安全责任制度等标准体系,压实校园安全层级管理责任,启动市县两级安全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按年度确定建设计划,开展成效评估,确保安全工作校校过关。
要创新安全工作举措,充分结合区域、学段、季节特征,普及推广每天上午、下午最后一节课5分钟、周五最后一节课30分钟的“5530”安全教育机制,把安全教育抓在经常。重点实施夏季防溺水、冬季防火防中毒等安全专项攻坚行动,确保重点时间节点的安全工作有保障。落实校园长日巡、学校周检、县区月研、市级季查的“季月周天”安全检查机制,督促安全工作的责任和举措全面落地。
要培养具有安全素养的学生,探索将安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设计内容之一,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坚持一月一主题,将各类安全演练作为学生必须参与的强制性事项,按规范频次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强化部门联动,大力开展交通、防火防灾、防溺水、防食物中毒等警示教育和现场教学,把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习得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抓实抓好,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五、增强教育综合保障,聚合力促发展
教育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建成教育强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以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统领,贯通上下、联动左右,推动形成良好育人生态。
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主动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涉教协调议事机构的作用,将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整体规划,校点布局规划调整纳入国土空间整体规划调整,争取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规定落实城镇小区配建学校政策,加大农村“两类学校”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城乡接合、管办一体、教育协作等融合办学模式,推进强校带弱校,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拓展教育帮扶协作项目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开展“两项创建”,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大轮岗、大走教等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要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出台区域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的协同育人实施意见,建好用好联席会议机制,明确育人职责边界,避免育人角色缺位和教育部门职责泛化现象。支持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按部门职责牵头建设一批规范化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中心,鼓励引导教师和各方家庭教育专业人才提供教育志愿咨询服务,全面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把“双减”等教育政策部署向校外延伸,明确家庭、社会责任,避免家长焦虑式“内卷”和教育商业化倾向,共同推动教育回归本真,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陕西省商洛市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