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揭示社交决策的“奥秘”
作者:任娜
发布时间:2025-01-13 16:40:28 来源:西安新闻网
社交活动是哺乳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在动物世界里,面对外界威胁时,动物如何在自身内在需求与外界环境威胁冲突时做出最优的社交决策,尤其是对社交对象性别的选择,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未解之谜。西安交大生命学院王昌河教授团队以小鼠为研究模型,揭开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
1月10日,该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首次证实:正常情况下,雄性和雌性小鼠都偏好与雌性社交。然而,当面临挑战性状况时,小鼠的社交偏好会转向雄性。这表明社交性偏好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会根据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整。
研究发现,外界生存威胁改变雄雌个体的社交性偏好。为明确这一社交决策转变是否为嗅觉通路的特异性表现,作者进一步借助条件进行实验,发现视觉和听觉通路介导的生存威胁信号也可将小鼠的社交偏好由“亲雌”转变为“亲雄”,表明不同的感觉信号通路均可介导外界生存压力,参与社交决策调控。以上结果表明,动物的社交决策是动态变化的,会根据其内在生理需求与外界环境条件改变而做出动态调整,以期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最大的生存效益。
本研究综合运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在体双色光纤记录、电生理与电化学记录、社交行为检测等,发现雄雌个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均表现为雌性偏好,但在生存威胁下则会转变为雄性社交偏好,雄性个体采用VTADA-mPOA(防御环路)与VTADA-NAc(奖赏环路)两条DA投射环路的竞争与平衡决定其社交性偏好,而雌性个体则采用VTADA-NAc奖赏环路不同放电模式的切换决定其社交性偏好。该研究不仅明确VTADA神经元是编码社交决策的关键枢纽,还揭示了社交性偏好的DA性二态神经环路新机制,建立了社交行为的神经环路决策新机制,并为理解内在生理需求与外部生存环境协同调控本能行为的神经环路信息整合机制提供新范式,为理解雌雄个体间的情感与行为差异提供全新视角,为相关脑病的性别差异性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王昌河教授介绍,这项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例如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交障碍相关疾病。一些神经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社交偏好异常,该研究揭示的神经机制为探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线索。未来或许能基于此开发新的治疗靶点,通过调节多巴胺回路来改善社交障碍症状。同时,对于研究应激相关疾病也有启示意义,帮助解释应激环境下个体社交行为改变与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为开发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