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参加陕西省初中学段“教育评价改革与命题能力提升” 培训活动,指导老师提醒我们思考:“这个命题要给学生怎样的精神引领?”如当头棒喝,也如醍醐灌顶。而今,读顾之川先生的《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塑形》,则仿佛一股劲风吹散眼前迷雾,促我重新审视“语文”,重新理解“语文”乃至作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所在。

语文,不仅仅是言语工具,还是文化,是思想;于个人而言,是人格塑造,为人生奠基;于民族而言,是文脉赓续,为精神塑形。顾先生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传统,到民族危机时刻的价值担当,深刻阐释了语文教育凝聚国民人心,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彰显国家尊严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先生不厌其烦地一一列举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理论特质、精神脉络的经典篇目,不就是为了提醒我们用好用足这些民族精神教育资源,以语润心,以文化人,奠定“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禀赋,塑造具有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和底气的民族精神?

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即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人文性则更加注重于人文底蕴的培养,通过知识的传授、视野的开阔、心灵的滋养,以及思想感情的丰富,来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这两大特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没有语言文字的语文课是无本之木,没有人文精神的语文课是无源之水。前者缺乏根基,后者失去灵魂。二者的完美结合,于漪老师教一个“茕茕孑立”的“茕”字,就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典范——教的是字形字音,撒播的却是做人的道理,是语文形式的民族精神教育。读至此,不由自问,我们为了考试把一篇篇经典肢解成了一个个实词虚词的刻板解释,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了一个个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难道不是离语文的本质越来越远?与教育的初衷愈来愈背离?

厚植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情怀,语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标引领之,教材承载之,教学涵养之,考试渗透之;而这,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语文老师不仅要教语言运用,发展思维,培养审美,传承文化,更要立风骨,传神韵,为精神打底,为人格奠基,为民族精神塑形。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