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几千年的文化长廊,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诗词,都蕴含着超乎寻常的力量,吟咏中不觉获取共鸣、撼动人心。携语文教育前行,更深入地领悟到“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而语文的使命更该如此。语文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强,社会影响大,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关系着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顾之川教授《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塑形》一文,言辞隽永,内涵深刻,读来不禁让我更明白作为语文老师的责任,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也将继续探索,传承民族精神。

于吟咏中感悟家国情怀。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黄河颂》《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很多诗文很适合吟诵。学生在一遍一遍的高歌中感受从古至今的文人,他们心忧家国、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记得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抑扬顿挫地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让他们想象画面:一位头发稀疏、牙齿零落、衣着单薄的老者,站在房顶的茅草已被卷的茅屋旁,担忧天下寒士的处境,学生们眉头紧皱,眼中含泪,与杜甫共情,我想,那一刻,家国情怀的教育是成功的。

于词句中涵养家国情怀。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体悟,使家国情怀在心中生根发芽,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福祉的殷切期望令人动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月色最是惹人,思乡之情最是动人……反复品读这些词句,其中的家国之思逐渐会成为自己内心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培养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的过程,也是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更使我们明白,要传承、发扬民族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于写作中传承家国情怀。红色主题的写作是一种方式,平时的小练笔也是情感的宣泄。学习《假如我是一只鸟》之后,我让学生尝试《假如我是一         》,无论哪种方式,无论变换成多少种形态,爱国的心永不变;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之后,让学生练笔《我所交往的宋濂》,学生在细节描写中继续体味并传承宋濂勤学好问、谦虚好学的精神;学习《孔乙己》之后,让学生从变换身份写《孔乙己》,感受那个社会的凉薄,学生暗暗发誓,不做现实中的看客,不做网络上的键盘侠,温暖善良当是一个人的底色。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理论特质、精神脉络,孕育出独特的中国精神,这是我们极为珍贵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作为语文教师,我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尽绵薄之力,以文载道,以语传薪。

作者单位: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