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要体现核心素养,关键是指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学设计除了关注知识学习,还要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分享与合作,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实发生。深度学习需要深度教学的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学科一直存在工具性和价值性之争,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是对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机械割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在教学中,语文知识学习不可忽视,没有语文知识的熟练掌握,谈不上语文素养。语文必然具有人文价值,思维、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也不可忽略,没有人文性,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就会丧失。工具性和价值性是语文教学一体两翼,应该有机统一,不应相互对立。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教学设计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自主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2]。在学习动机情感方面,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有身心愉悦忘我的、不知疲倦的、充实的学习状态。在认知水平方面,要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进入高阶思维,学习者能够不断自我反思与调节,最终通往自发的创造;在人际关系方面,学习者充满信心,能够积极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活动会形成一种持续探索的冲动,并将不断深化,如同螺旋桨一样,它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巨大动力系统。[3]从深度学习的结构性特征来看,学生学习态度上,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学习;学习的课程内容,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的任务驱动,要有挑战性,高投入;学习的过程,要聚焦问题解决,知识运用与创新;学习的结果,走向批判、创造等高阶思维,或整合认知与非认知的割裂,发展情感价值观或追寻意义[4]。

二、理念与设计

实现深度学习,要求深度教学,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学习投入的状态着手,调动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有情感上的投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情感的迁移与转化,分享与合作,从而获得由外到内的深度理解和素养与观念的形成。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背影》为例,分析深度教学设计的理念。

1.未成曲调先有情:调动情感与态度

写人记事散文在语文学科中比重较大,是人文性体现最直接的一种类型。《背影》是非常典范的写人散文,带有很强的抒情性,情感细腻又不乏波澜。让学生带着感情学习,就要充分调动学习动机。课前,让学生回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切身体验人类这种最直接又很特殊的亲情关系。让学生欣赏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在歌曲感染下,激发孩子心中的情感积累,直观理解父爱及父子关系。调动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为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对父亲的认同都不一样,有的孩子非常依恋并敬重父亲,也可能有的孩子心里看不起自己的父亲,有的父子情感非常淡漠,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父爱缺位。无论对父亲是怎样一种情感,都要让学生体会自己对这种亲情的独特感受,即使那些父子关系不好的孩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这种亲情,也许他在心理上用其他的情感代替了对父爱的需要。理清学生这些情感状况,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回忆父母之爱中那些难忘的事件,去体会作者对父爱的描写,才能为深度学习打下情感态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理解文章就很空洞。《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变化起伏的。在学习中,也可以调动以前的学习积累,以引发学习《背影》的共鸣。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是作者在母亲逝世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的回忆文章。让学生对比学习,理解更深。

2.操千曲而后晓声:掌握知识与方法

作为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背影》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需要学生掌握和学习。从深度学习理念来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其写作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还要让学生体会知识和方法是为了思想情感服务的,如果仅就方法谈方法,必然陷入工具主义,而无法理解写作手法和技巧都是为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图和审美情趣服务的。

《背影》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散文结构的知识。散文选取表现思想的关键点很重要,“背影”是作者写作选取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围绕背影铺陈自己的情感,“背影”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结构的要素,选择这一关键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背影”在文中出现四处,两处是实写,一处是想象,一处是点题抒情,四处都是作者感情达到极致的关键点。但是,四处描写背影,作者感情是有变化,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刻。要让学生体会,结构、线索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二是文章体裁的知识。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不同于传记,也不同于回忆录,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深度学习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就要把《背影》和之前学过的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以及八年级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要求阅读的《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相比较,体会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3.一枝一叶总关情:引导思维与价值

深度学习要求教学不仅关注语文知识与写作技巧,更要关注思维与价值问题。《背影》篇幅虽然短小,却表现出精致细腻的情感变化。精当而简约的文字背后透露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思维由表及里,内心跌宕起伏。文中写“我”的四次流泪也是一个关键点,“我”回家奔丧,到家后“不禁嗖嗖的流下眼泪”;在离别的车站,看到父亲爬上爬下月台,“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父亲走下车后,“我”回到座位,“我的眼泪又来了”;“我”回到北京后,父亲来信,说到一些伤心事,我便有了“晶莹的泪光”。四次流泪贯穿全文,背后透露出“我”对父亲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思念和理解。这个过程,流泪表现感情变化,反映了中国式父爱的含蓄、羞涩,没有当面流泪,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让学生理解作者从开始的自作聪明,到后来自责和后悔,透露出作者不断走向成熟,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压抑。《藤野先生》中鲁迅也有着极其复杂的心路历程。看到中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失望,去仙台读书受到的种种“优待”和内心的屈辱,痛下决心弃医从文,坚定地拿起笔和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斗争。文字背后的情感变化体现了写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需要学生深度体会。

4.纸上得来终觉浅:促进转化与分享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转化、运用是深度学习的价值归宿,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与学习分享[5]。“学习金字塔”理论揭示,在小组讨论分享或者实际应用中学习效果的巩固率最高。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意图,把这一课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分解成揣摩动人细节描写、体会巧妙构思、品味情感变化、品读典雅语言、联系生活体验等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指导,由不同的学习小组或者根据本组的学生组合特点,领取学习任务,分别进行一个方面的深度学习,最后组织各个小组交流分享学习的情况。这一办法,既体现了深度学习的要求,又按照“学习金字塔”的主张,进行了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指导。

三、反思与启示

1.把教育公平作为重要目标,解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问题。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教学过程的公平性很关键。如果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用标准化的教学规范进行教学,不是公平。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才是公平。深度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背影》一课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写人记事散文,要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掌握写人的技巧,特别要唤醒学生对习以为常的父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成长。学生的天性、兴趣、爱好、习惯、优势各有差异,情感方式大不相同,50位同学就有50种不同感受,在学习准备阶段必须让学生真切的体会自己认识到的父爱,无论这种父爱和父子关系是否美好,都是一种体验,表达出来再去理解课文中所写的父子感情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在学习任务的认领方面,教师也尽可能地设计适合不同学生认知特点的目标。老师了解了每位学生的独特感受,才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理解文章,从而体现教学的个性化,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2.把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度教学超越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的限制,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深挖文本的资源。看似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任务量,还要保证不刻意拔高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每一位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对课程中的知识、思想、情感进行系统学习,任务分解与合作学习尤为重要。不同学生,不同小组就一个方面进行系统学习,最后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分享,形成学习成果的“大拼盘”,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

3.把素养养成作为价值归宿,让学习能够真实发生。深度学习的“深”,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表征、概念等事实知识的掌握,还要理解知识所体现的思维方式、逻辑原理、价值观念,以及知识的关系和结构,从而通过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获得核心素养。[6]因此,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既要对文本中的浅表知识提出学习要求,对写作手法、结构、语言特征等中度任务有所体现,还要对文本的时代背景、文学价值、心理根源,以及相关联的类型文章、对照文本进行系统分析,最后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深度分析文章、发掘内心感受、形成独特表达的能力,从而体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思维与观念的统一,学习与应用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2-23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课程·教材·教法[J].2016,36(11):25-31

[3]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

[4]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教育研究[J].2016,(7):111-117.

[5][6]张良.深度教学“深”在哪里?.课程·教材·教法[J].2016.39(7)34-39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