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推荐的必读书目,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老北京城人力车夫的祥子想通过个人奋斗过上美好生活,最终梦想破灭,沦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故事。小说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了个人奋斗不能使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小说的阅读兴趣较强。下面,笔者以《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为例,谈一谈语文核心素养在名著阅读中的体现和落实。

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下面以《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为例说明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落实。

对于这部小说,我们分为四个阅读阶段。

第一阶段,通读积累阶段——精彩内容我积累

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整本书阅读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很好的途径。教师首先心中有计划,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架,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名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阅读规划表(见表1),布置章节阅读任务,以灵活多样的任务驱动阅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构建与运用的目标。具体有以下任务:

1. 精彩题目我拟写。借助寒假,通读小说,完成名著阅读,每天读三章内容,为《骆驼祥子》拟写小标题或回目,概括各章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梳理整合小说内容。

2. 精彩内容我批注。对学生进行如何做批注的阅读指导后,让学生采用多种批注形式对小说的内容、精彩语言或者自己独特感悟进行随感式批注。

3.精彩片段我积累。可进行专题式的归纳整理,比如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写,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独特传神的修辞语句,富有地方特色的“京味儿”语言等。

20250110090043612-54-3ab13.png

表1 《骆驼祥子》阅读规划表

这一阶段主要是体现“语言的构建与运用”。通过学生的主动积累、梳理整合,浸染在小说语言之中,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逐步体会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

第二阶段:内容梳理阶段——思维导图我绘制

在名著阅读中,可以以情节线索、人物形象来绘制祥子“命运跌宕图”。通过梳理小说情节,绘制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图,让学生体会祥子命运的悲剧性。绘制小说人物关系图,通过梳理小说的人物关系,让学生体会社会的各色人等在祥子悲剧命运中起到的作用,思考祥子悲剧的根源。也可结合章节回目“流线式思维导图”;也可以以人物形象结合章节回目制作“谱系树式思维导图”,还可以以人物图片结合章节回目制作“图片式思维导图”。

这里就有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由最初的感性认知,形象思维,提升到逻辑思维。梳理出人物关系,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小说写作的社会背景,为高阶思维做铺垫。

第三阶段:专题探究阶段——多样专题我探究

开展多种专题探究活动。如“老舍的京味儿语言”“老北京的民俗”“人物悲剧我探究”等。对《骆驼祥子》的小说人物命运悲剧进项主题探究。开展系列专题研究活动。比如“祥子的人生悲剧”,探讨小说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原因;“《骆驼祥子》的女性悲剧”探究、“北京的人力车夫”——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探究等。这一阶段开展系列的专题探究课,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小说人物悲剧的根源。学生在专题语文活动中,通过交流碰撞,提升自己的审美体验和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专题探究中交流碰撞,使思维得以提升,智慧得以生发。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阶段——丰富内容我展示

这一阶段将平时的阅读积累形成各个专题成果进行展示。如撰写《骆驼祥子》人物小传,设计小传封面,将小传结集成册;制作人物卡片,进行交流展示评比;设计专题小报,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比,评选优秀作品,激励学生;让学生将主题探究结果写成小论文,或开展精彩片段表演、配音秀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舞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一部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骆驼祥子》展示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军阀混战时期的社会场景,当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黑暗、混乱、多灾多难年代。军阀混战,城市买办阶级、乡村豪绅阶级对工农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大批破产农民为了谋求生路纷纷涌入城市。拉洋车展示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透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看到老北京人的社会生活。开展《骆驼祥子》中的民俗文化探究,《骆驼祥子》的“京味儿”语言探究,拓展了语言窄化认识,感知不同风格的语言。名著阅读开拓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理解和借鉴地方文化,促使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些都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发表于2021年4月21日《教师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