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语文课堂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融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富于变化,灵活多样。任何一位老师,也上不出完全一样的两节语文课。灵动的语文课堂,立足课标,投情入境;基于语言,自然流畅;与时俱进,时尚唯美;以生为本,活泼有趣……灵动的语文课堂令人如沐春风,回味无穷,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教学相长,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追寻语文的灵动,是多年的教学理想。笔者也从多个方面作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根据教学内容追求语文课堂的“灵动”

追求语文教学的灵动自然,首先以解读文本、优化教学内容结构为研究起点。教学内容的选定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问题,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一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依据是什么,很难达成共识。唯有学习思考,付诸实践,不断沉淀,才能得其方略,奔赴“灵动”。

以《背影》为例,从公开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根据散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选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课堂“灵动”。

第一次公开上《背影》,根据文本特点,将教学内容选定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四次背影”“四次眼泪”,以旁批的形式,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学习,教会学生用旁批的方法重点赏析第二次“背影”和“我”四次流泪的细节描写,勾连“父子”情感,引出暗线,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和自由度。力求让学生通过对文本重点内容的品味赏析,从文章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领悟文本思想情感,学会阅读散文。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在品味“四次背影”“四次眼泪”的过程中,语言的赏析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交流时师生的点评,让对文本的思考探究在审美层面上又有所延伸和拓展。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跳出了以往分析人物、语言、写法的固有框架,学生兴趣盎然,课堂灵动活泼。

第二次《背影》,是一节“以课文阅读带动写作实践”的公开探究课。作为一篇经典散文,除意味深长的内容外,它在文体写作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以线索做题目,贯穿全文:四次背影;放大一处细节,触动心灵:第二次买橘时刻画的背影;独句成段,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呼应,委婉抒情:泪光中,浮现的是他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语言质朴,真实感人: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各种修辞手法;双线并行,明暗交错:四次背影是明线,四次流泪是暗线,互相照应,情真意切。这些文本体式上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写作需要,可以选定为教学内容。

我选取课文中“买橘子”的“背影”让学生进行品读,请学生分析这处“背影”感人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要想文章有亮点,在事情的叙述的关键处往往可以还原情境,把细节放大,把节奏放慢。那么,如何放慢节奏、还原情境、放大细节呢?学生再读《背影》,发现可以加入细化动作描写,增加外貌、语言、心理描写,勾勒事件发生的环境。学生通过对“买橘子”“背影”写法的分析,理解了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在写作实践时,我发放了一篇学生作文《核桃》,让学生寻找可以放慢节奏、还原情境、放大细节的地方,激发学生当堂创作,学以致用。分享交流时灵动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适当使用叠词也可以使描写生动,细节出彩。基于散文文体特点,从写作角度选定教学内容,尝试“以读带写”的教学,是散文教学内容选定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根据教学内容追求课堂灵动的有效检验。

二、根据具体学情追求语文教学的“灵动”

选择同样的教学内容,倘若学生不同,那么课堂呈现也是千差万别的。在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灵动”之路上,“学情”无疑也是关键点。记得有一次去外省参加一个写作论坛,执教关于细节描写的作文课,事先没有了解学情,课堂抛出打篮球的情境导引,学生一头雾水,全然不清楚。后来才知道,原来山东那个学校的学生很少打篮球。自此,但凡借班上课,要么询问一下学校老师,或是在课堂现场进行,都要关注到学情。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么想要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灵动,了解学情,不可或缺。

有一次“名师大篷车”送教到县,根据对方要求,准备了《咏雪》。抵达时距离上课只有几分钟了,听课老师都已经坐得满满当当。刚打开课件,便有学生大声说:“老师,学过啦!”于是,关掉多媒体,合上黑板,开始检测。既然学过了,那看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根据学情,临时调整,纵深延展,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融入了“王谢”家族故事,传承良好家风;从人物关系入手,勾连传统文化知识;深入“盐雪”之辨,启迪思维发散;涉及成语故事,激发《世说新语》阅读兴趣。语文课堂灵动自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达成了目标和素养的落实。后来,进一步优化了《咏雪》教学设计,在汉中举行的“全国真语文观摩研讨会”上更上层楼,实录收入《灵动语文公开课》。

2022年5月,临时抽调去西藏阿里援教,原本按照进度,给噶尔县中学报的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想着以课文为例子,顺带教教写作的。本校青年教师讲的文言文,老师基本功很扎实,课堂安排太满,学生能吸收可消化的不多。评课结束,几个年轻老师围着我,询问能否改上文言文示范课,很想看看在这种学情之下,怎样积累文言知识,如何做到言随文动。于是临时调整,就在上午听课的原班级上了《桃花源记》,基于学生底子薄弱已经学过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一个段落,从“世外桃源”入手,以漫画回溯文本,在找错误说依据中,借助追问,串缀起文言知识,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课堂师生灵动的对话和生成,给当地老师作出了引领和示范,反响良好。

可见,只有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不断探究。课堂以主问题提挈,追问与资料辅助,使得学生有话说,有新的发现,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灵动丰富。

三、根据课堂生成追求语文教学的“灵动”

课堂的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文课堂呈现的“灵动”,是优化教学设计,活化教学方法,让预设和生成在点拨中碰撞,打通文本、作者情感和学生自我生活体验,实现作者视野、教师视野与学生视野的最大融合,生成智慧。

以执教《植树的牧羊人》为例,原本预设的是三个板块:一是厘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按照重点记叙的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二是对比前后变化,想象牧羊人植树的艰难,创设一个场景,说说一个人种树遇到的艰难险阻。三是评价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结果开场,询问几次见面,就被学生大声喊出的27次这个完全没有预设的见面次数,打乱了原有的设计,整个课堂构建也发生了变化,却引发了一场有意义的课堂对话交流。

追问学生,锁定段落,肯定学生读书仔细的好习惯,给全班学生一个方向。继而发现语段中的“几乎”,引导学生探究27次的准确与否,灵动地处理了课堂突发的新问题,继而聚焦此段落的关键词,深入体会牧羊人可贵的品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智慧的火花,师生一起在预设和生成中享受了一段美妙的语言和思维旅程。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课前预设,到了课堂上都会遇到一些“意外”。课堂上学生这些“意外”的发现或疑问,乍看起来也许有点不可思议,教师或者觉得学生没有读懂文意,或者觉得学生理解偏差、甚至可笑,进而置之不理,或者一笔带过,继续坚持自己的课前预设,继续墨守自己的解读成规,那么,这些“意外”也就会瞬间消失,也许就失去了许多精彩的课堂生成,课堂教学自然无法灵动精彩。

四、根据课堂评价追求语文教学的“灵动”

课堂评价是课题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堂的灵动评价具有即时性、指向性、激励性、导引性等特征,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过程、优化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促使课堂生成出彩,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执教示范课《纪念白求恩》时,指导学生练习以“要……不要……”或者“不是……而是……”的句式使用对比给老师提建议。有学生觉得田老师应该做“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而不应该自吹自擂。很显然“谦谦君子”不恰当,于是灵机一动,评价时先肯定学生再予以纠偏:“你的积累很丰富,不过‘谦谦君子’是形容肖培东老师那样的帅哥的,不能来形容女老师,我刚写了一篇文章《谦谦君子》,写的就是他。你丰厚的积淀让老师刮目相待,我觉的你一定可以自己修改好。试试看?”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倍感鼓舞,他迅速愉快地实现了自我修正:“我觉得田老师应该为人做事谦虚,而不应该自吹自擂。”紧接着抓住他的发言,引导全班思考:“‘谦虚’可不可以换成四字词?”学生很快想到“谦逊低调”,指导学生发现,换过之后,不仅是内容和用词之间形成对比,还显得用词工整,既有节奏韵律感,形式上也好看。给学生指明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向。课堂亲切活泼,在对话中为语言运用搭建了思维阶梯。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课堂,是基于教学内容选定、学生学情状况、预设与生成碰撞、课堂评价指引下综合显现的灵活样态。教师如果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注意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学情的基础,抓住过程中的生成,利用评价给予学生听说读写方向性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那么语文课堂就会变成一种语言情境下的享受,语文核心素养也会随之攀升。

“灵动语文”是笔者在语文课堂上的一种教学理念,一种理想追求。笔者愿意同更多的语文同仁一起,守正创新,积极实践,不断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灵动。

(本文系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五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与设计能力培养研究》20JGZX04成果之一)

发表于《陕西教育》2023年上旬刊第9期

作者单位: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