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这条道上,摸爬滚打了二十一载。这一路,风雨兼程:独自摸索的尴尬,赛场奋战的焦虑,培训学习的欣喜,团队引领的幸运,研究教学的沉淀……且行且思,语文路上的芬芳,总在前方等你轻嗅。

一、从注重形式到走进内容

2000年,自学考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次年,所在的农村中学配了一间电教室,几乎无人问津。用PPT课件上课的,我是第一个。文字里的静谧被色彩艳丽的图片、抑扬顿挫的配乐、活泼热闹的视频所打破,一度备受追捧,我也乐此不疲。后来又学会了奥斯维尔动画制作,觉得很有乐趣,独自摸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享受课堂的惊叹与热闹,自鸣得意。这种情形持续了三四年之久。

2005年,市上赛教。前两个环节教育法规和课件制作比拼都是要电脑操作当场提交的,相对其他老师,我算是优势明显的,副校长动员我参加。“心有阳光,不惧风雨”,尽管有“经验”的老师好心提醒说,农村教师参赛基本都是做分母的,我还是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挑战了。

一路冲到第四关,也就是最后一关,讲课。在全市最好的学校,难免忐忑不安,偏又抽到了第一个。遵照要求,不带任何资料,只揣了一支笔,早早抵达。按时抽了课题签——莫怀戚的《散步》。然而去备课室,空无一人且空无一物,说好提供的课本和教参呢?我顿时慌了,这篇是人教版初一的课,我那时还没教过。去抽签室反映了情况,强行要求自己镇定,毕竟,备课时间只有一小时。我开始努力回忆这篇散文的内容,曾经有个快退休的老教师为了评高级职称,讲过公开课,他用不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一句的念,一段一段的解读,我还在心里暗笑过他的迂。凭着听课时的印象,这篇散文的内容在脑海里基本清晰起来,我写下了简单却条理清晰的讲课思路。45分钟后,课本和教参送来了,我奢侈地用仅剩的十来分钟时间,很认真地轻声读了两遍课文。最终,跻身市级教学新秀之列。

可我对于语文的看法,却在那时有了朦胧的改变。

于是,极其认真地询问同事:“我的公开课《马说》,你还有没有印象?”同事郑重地回答:“那个关于马的视频动画记忆犹新,太吸引人了。至于你讲了什么,还真记得不清楚了。”

形式太纷繁了,内容就被掩盖了。我的语文课,形式大于内容。从此,课件开始走简洁风,更关注文本的内容。遗憾,当时只是意识到偏颇,刻意矫正,可关于文本教学内容的思考,却没有立即深入。后来做课题研究的时候,才系统地阅读了王荣生教授关于教学内容选定方面的书籍,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定有了深入的认识,并在语文教学中基于内容选定的多个维度进行了实践探索。所以我常常羡慕现在的年轻老师,培训和受教的机会真是太多了,只要愿意在语文上钻研,平台触手可及,引领者比比皆是。

20250109175035381-16-002bb.jpg_scale.jpg

二、从模仿学习到独立设计

只关注文本内容还不行,得研读,揣摩怎样在四十分钟内上出好课。独自摸爬滚打找不到同行者的日子里,《语文教学通讯》成了我最好的老师。尤其是每年七八月份的课堂实录合订本,一节节设计巧妙、内容丰厚的语文大餐,常常令我不忍释卷。

在目录上勾画出每一节与所教版本有关的课堂教学实录,反复阅读,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上,模仿,实践。

有流畅自然的小欢喜,更多是磕磕绊绊的大惆怅。也是,如果能照搬的话,那些名家的课例都可以移植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可见,别人的范式可以学习,可以借鉴,决不能照搬。

我开始琢磨,怎样的教学设计适合自己也贴近学生呢?为什么别人能设计出好课而我只能模仿呢?找不到出路,就修炼内功,不断学习,磨砺自己。朗读课文,钻研文本,设计思路,创新板书……大概因为勤奋的缘故,我的课渐渐有了自己的模样。记得有位年轻老师曾说,不会上的课,跟着田老师走,肯定没错。这应该是最好的褒奖,可我却很茫然:我要追着谁前进呢?

恰逢新学校招教,我被其“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所吸引,经过层层筛选,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从此,有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交流探讨成为常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十年了,终于邂逅语文途中的幸福。

2011年,是我语文教学之路的分水岭。毋庸置疑,语文路上,赛教绝对是我成长的推手。陕西省教学能手大赛拉开了帷幕,拾级而上,忐忑而惶恐,生怕一不小心掉落下来。挤时间备课、上课,常常下了班,在空无一生教室里唱独角戏,期许着语文的满目芳华。

赛前,西安落了雨,抖掉了七月的热浪。西安名校的学子,上课会是什么样子呢?应该反应灵活妙语连珠吧?抽了课时签,返回学校对面的酒店,想象着上课的样子。

“还名校的学生呢!水平太差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就是的,基础常识,居然没人举手回答!”电梯里,几个赛完的老师忿忿交流着。不禁愕然,怎么回事?为什么呢?很想继续听一听,可惜电梯到了,于是上上下下三五个来回,竟然听到了多个类似说法。  

为了一探究竟,我来到校门前那五六十米的林荫道上。只要有学生出校门,我便跟上去听他们聊天。“好好的暑假,时间都被浪费了。”“今天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提的问题特别幼稚,当我们小学生吗?真是的!”“是啊,那些问题,预习的时候都自己解决了好吧?这都学过了,还问,大家都懒得回答……”顿悟,学情不容忽视。

那个夜晚,我只睡了两个小时,把之前按照新课整理的思路,一篇一篇推翻,重新设计了二十多个教学简案。

第二天,尽管我抽到的篇目并不在熬夜设计的当中,却因着对学情的关注,赢得了学生的青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20分钟微型课,三个环节:分享我的已知,探究我的困惑,回复他的心语。我勇敢地充当了课堂的配角,点拨评价,指导方法,课堂气氛出乎意料地活跃。尤其是在最后一个环节,收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后,滕子京会给范仲淹在回信中说些什么呢?口头表达一下,长短不限。注意人称,可以文白夹杂。名校学生的水准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学生声情并茂,文辞深厚典雅,令人频频颔首。时间眼看着到了,学生意犹未尽,有个男孩子一定要说两句,我便把小结的时间交给了他。“文正兄……”别的已然记得不具体了,这个称谓是我一边准备下课一边纠正了的。我想,关于谥号,他一定不会再出错了。

自此,我从一个教学的勤奋学习者、模仿者,开始向教学的思考者、设计者转变。

裸读文本,静心解读;关注学情,用心设计;查阅资料,进行系统性、研究性、比较性甚至跨媒介的阅读;努力让自己的课于浅显中厚重,在厚重里余韵悠长。

2015年,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语文赛事的饕餮盛宴,参会人数众多,两千人的会场坐不下,又开了分会场视频直播。现场抽课,24小时备课,时间还是很充裕的。但看着其他省参赛选手庞大的助力阵容,我的心跌到了谷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何况人家好多都是省市的优秀语文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团队。震撼之余,我默默地给自己打气:人多虽然力量大,可是课堂永远要适合自己,七嘴八舌各执己见,换个角度,何尝不是干扰呢?这样想想,平静多了。

在成都,抽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在仍觉得有纪念意义。

自己查阅资料,在文本间孑孓穿行,静静地做教学设计,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再一次次调整设计中不流畅的地方,脑海里做出各种预设和生成的预判……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拿到了初中组的一等奖。

这是从前我不曾想过的,有朝一日,自己能在几千人面前,去讲课。大赛的磨砺,让我拥有了从容不迫的底气。

从此,各级各类的送教示范课、公开课多了起来。每次备课的时候,我总在想,那么多的老师,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听一个所谓陕西省教学能手的课,倘若我的课让老师们听了,觉得和自己的没什么两样,那么,凭什么让人家贴上时间和精力来听呢?又怎么配得上省级教学能手的称号呢?所以,备课,向来要查阅大量资料,至少三备,多的甚至六七备,直到自己满意才好。

记得有一次丁卫军老师来宝鸡参加教学交流研讨的时候,我上的《纪念白求恩》,有幸得到了丁老师的指点。“田老师上课很有气场,很灵动,比如学生坐错了课堂,你的两次评价既化解了尴尬,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手法的理解。如果,在对比的时候,不仅关注到关联词的对比,也注意学生发言用词之间的对比,就更精准了。”犹如醍醐灌顶,我回忆学生课堂的发言,确乎需要精益求精。

后来,全国中语会第十一届年会在重庆举行,我做教学设计时,明修语言的栈道,暗度精神的陈仓,特别关注了对比的形式和内容。在重庆八中讲完《纪念白求恩》,新疆语文教研员董明实老师点评,他说我的眼里始终有学生,在大会场灿烂的灯下,让学生有坐在平日教室里那种宽缓不迫的感觉;一节课把重点放在语言上,凸显文本意识,研读、习诵、吟咏,没有红色革命的宣讲说教,只是潜移默化地在语言训练时让学生在道德上获得了一些熏陶,人格上获得了一些提升。

我知道,在一次次的独立设计与实践中,我的课堂越来越接近自己喜欢的样子:平平和和,守语文要素之正;润物无声,循人文主题之本。

20250109180229165-63-86bca.jpg_scale.jpg

三、从信笔涂鸦到研究沉淀

喜欢信笔涂鸦,总觉得写文章是一个语文老师必不可少的功底。QQ空间,新浪博客,中华语文网,都留下了我涂鸦的蛛丝马迹。

因着独立思考不断尝试的缘故,对语文学科的本质规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文章也开始见诸专业报刊。记得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第一篇教学设计《背影》的时候,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后来,当别人拿着《语文教学通讯》指着我的课堂教学实录和反思请教的时候,或许也成了别人模仿的对象。

2016年,我开始写简书,不少人评价我的语文课堂灵动,名字里恰好有个同音的“玲”字,顺手就取名为“灵动语文”。欣欣然在这里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全然不觉这是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

我一直追随着本真语文的脚步,课堂上致力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搭建思维能力发展的阶梯,潜移默化地熏陶审美品位、传承文化。

在全国“双线统一”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咏雪》,力图将浅浅的文字教得深厚些,教出些文化底蕴,让“文言”靠近“文学”,让“文学”渗透“文化”,让“文化”带动“阅读”,给学生“一颗神往阅读的灵魂”。被评价为课堂浑然一体,本真地学习运用语言,教学呈现灵动,师生对话灵动,文化渗透灵动。

原来,本真和灵动,都不过是教学的主张罢了。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活化教学学习的方式,本真而不失灵动。

茅塞顿开。原来,在课堂上摔打出来的体悟,不着痕迹地贯穿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中,完整而丰满地和学生一起发现、思考、探索创造,预设与生成水乳交融,便成了教学主张。

实践,是最好的导师;交流,是最快的途径;积累,是最实的路基。普通的家常课,也要生出光彩,让学生欢喜。遇到问题,就在名师工作室团队中交流,解决不了的,再向认识的专家学者求教。语文的路,仰之弥高,行之弥坚,竞丝毫没有倦怠。教学中不断反思、调整,并且将自己的教学思考和具体做法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在专业期刊和报纸上发表,几年下来,居然也有了不小的收获,在语文圈有了一点小名气,时不时受到邀请,去上课或者作培训报告,虽然“点单式”的“送教”,要根据邀请方的要求来准备,无形中增加了备课负担和成本,却在无形中让语文专业功底得到进一步的夯实,更加被语文同行所认可。记得前不久的一次教学研讨会,有位老师说她就是为了听我的报告专门赶来的,受宠若惊的同时,也暗想,决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

事实上,回望语文行进之路,很容易发现,这种认可,既是鼓励也是压力,可以倒逼着自己不断成长,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沉淀。因此,每每在给年轻教师分享语文专业成长的途径时,我常常会说,不要拒绝承担公开课,不要只把它当作压力,不要惧怕失败出丑。有时候,失败比成功更容易获得真实的成长。2012年暑假,在华中师范大学培训期间,有幸和胡明道老师同课异构《囚绿记》,那是我第一次在几百人面前上公开课,很失败,我觉得给陕西省的教学能手团队丢了丑。可也是那次失败,让我突破了课堂预设和生成处理不到位的瓶颈,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积少成多,一次次送教加起来,一节节教学设计垒起来,一个个课堂实录写下来,零零散散,竟然也不少了。去年12月,30多万字的《灵动语文公开课》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张玉新老师认为:“上好课是优秀教师的起码标准;能把上课的过程性资料成果化,则是优秀教师走向独立的标志;而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了‘灵动’的标签,则表明田玲向独创教学境界迈进。”我知道,自己只是坚守语文本真之核,以灵动丰盈课堂,收集并审视了自己的语文课堂,将那些值得坚守的语文要素和潜藏于文本的审美与文化记录下来,把对于文本教学价值定位和教学内容选定方面的偏颇呈现给老师们借鉴罢了。这只不过是语文路上的一隅风景而已,无限风光,正等着我们一起去欣赏。

20250109175010309-37-28d31.jpg_scale.jpg

与其站在语文的山下徘徊羡慕,不若迈开步伐尝试去攀爬,道路纵然崎岖,风景却总会惊艳了你的双眸。且行且思,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只要愿意,教语文教学的专业成长,什么时候都不晚。

作者单位: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