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本研究在立德树人视角下,融合了教材的定性分析和调查问卷的定量统计,全方位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学英语融入红色基因教育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  大学英语  红色文化

课题: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英语融入红色基因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SGH23Y2754)的研究成果。


作为红色基因的具象化呈现,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有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不同的呈现形式,物质文化是重要载体,精神文化是精髓灵魂。其独特的内涵可概括为: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等方面。红色文化的精神内蕴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历史实践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还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

近年来,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有所突破,从单一化的“思政课程”逐渐向多层面的“课程思政”转化,其中,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是体现“课程思政”的重要维度之一。目前,我国多数院校的大学外语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依然以语言技能提升为主,所采用的教材以介绍“引进来”的文化为主导,本土文化占比不足,忽视了红色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发挥的育人功能。事实上,探索大学英语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的意识。

为了解大学英语教学中红色文化的融入情况,笔者在陕西省某民办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随机选择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对英语教材中红色元素的挖掘与整合,探索英语教学基本目标与红色基因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和互补点,以克服思想教育说教、刻板的问题,促使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无缝对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新一代大学英语》四册教材中红色文化的梳理与分类

在该研究的第一阶段,以外研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学英语》四册教材为范本,从理想信念、创新品格、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等角度探索,通过延展联想法提炼出单元主题和课文核心语言点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梳理教材时,应尽可能确保红色元素挖掘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贴合度。详情见表1。

20250109153926147-23-49c5f.png

20250109153926173-45-e46d5.png

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计

在研究实施的第二阶段,对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红色文化的知识基础、认可度、知识来源、学习必要性、课堂红色知识涉猎情况和需求建议等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19个问题,第1~18题为单选题(某些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级评分制计分),最后一个为开放性问题。问卷设计好后输入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

2.问卷的发放

笔者将编制好的调查问卷发布于问卷星平台。在相关部门协助下,从该校各二级分院随机选择调查对象200名并建立微信群聊,经沟通于2023年12月发布调查问卷链接,共有198名同学完成并提交了问卷。剔除全部选择同一选项的无效问卷4份,本次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94份,最终统计出所有二级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科学定量地分析各因素对结果贡献的大小。

3.调查结果与启示

20250109153926223-97-258cd.png

从表2可以看出,194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39%的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但仍有多达42%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欠缺。问题3和4是对红色文化认可度的调查,所得数据反映了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很有必要”。在多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对于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他们乐于参与其中。学生对第12个问题的反馈表明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和媒体宣传是他们获取此类知识的主要途径,与之相比,传统的“听老一辈讲红色故事”的方式逐渐呈“衰败”趋势。另外,高校课堂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场所,但该项比例只占18%,说明红色文化与课程融合仍是今后课堂改革的一大趋势。“红色活动”以16%的占比紧随其后,表明该校红色实践活动偏少,其育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0250109153926616-3-d43bb.png

表3反映了,60%的调查对象认为现代社会有必要将红色文化贯穿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表明学生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认知度颇高,但当谈及是否应该将红色知识纳入考试范畴,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占了上风,这也与问卷第1题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此举行不通的原因在于:半数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有高达46%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红色文化的拓展度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说明教师在这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旨在收集学生对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建议,整理后发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观看有关红色文化的视频、利用假期参观红色文化博物馆、举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制作专门的红色校园网站等。

大学英语教学中红色基因教育的路径探索

为使大学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最佳,课程目标更加多元化,笔者基于对教材的定性分析和调查问卷的定量统计,现就红色文化渗入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提出几条建议。

1.以教材为主线,增加课堂教学中的红色文化素材

众所周知,外研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西方文化占有一定的比重,西方节日、欧美价值观、社会制度等范畴的知识较为显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教材,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红色基因教育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可以在教材上多做文章,以此作为主线,挖掘单元主题、课文核心语言点乃至词汇短语中隐性的红色文化素材(详情见表1),通过充满正能量的时代故事、经典语句和人物事迹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加持下,这些辅助性教学材料会使英语学科的育人效果更加显著。

除此之外,在教学素材的延展上还有其他可发挥的空间。例如,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从中选取不同时期的中国故事、各个专业的领军代表人物等学习材料,利用翻译软件译为英语,经由相关教师审校后作为学生的早读材料,或提交线上教学平台的专设章节,让学生从榜样的故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与教材中提炼的红色语言素材形成合力。红色材料的选择要紧密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尽可能选取可引起大众共鸣的鲜活案例,通过人物激发、事例引导等,加强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2.“修炼”大学英语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

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新时代的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红色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传播能力,才能把红色精神传递给学生。这种传播能力在课堂上体现为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即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将红色元素重新加工,整合为具体的教学素材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师要想在转化环节收放自如,需要超强红色文化素养的加持,而赏析红色经典是提升自身文化底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第一,阅读静态红色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与书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借此构建自己的红色精神世界,进而了解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精神要旨,夯实自身红色文化的底蕴和根基。第二,观看动态化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可从另一个角度传递红色精神,教师可借助经典的红色影视作品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第三,参观物态化的革命遗址、红色博物馆等。此类物质文化在我国数量众多,是教师提升红色文化实践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可通过“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旅行”等活动,追寻红色足迹,内化自我红色文化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参加红色教育研修班、阅读相关文献等,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加强自身红色文化研究力,也是行之有效的文化素养“修炼”途径。

3.充分利用第二、第三课堂,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

如果说大学英语课堂是红色文化获取的主战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第三课堂的实地参观走访相辅相成,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例如,定期举办红色主题讲座,邀请党史专家讲解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责任担当意识;定期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可增加学生的红色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红色历史和革命先辈的了解和认识;组织演讲比赛,内容限定在与红色教育有关的题材,让学生分享发生在自己身边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砥砺奋进的感人事迹,升华红色文化内涵;举办主题艺术节,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艺术创造力;观看红色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情怀。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课堂丰富的主题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获取红色文化知识的渠道,也正好迎合了学生在问卷调查开放问题部分提出的诉求。

针对第三课堂,学校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访红色革命基地、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让学生切身感受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加深对党的光荣历史和伟大成就的理解,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学校还应多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社区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体验为人民服务的幸福感。

结  语

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热点,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是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众所周知,英语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它适合进行思政教育,但如果融合方式不当,则会陷入教学和育人无法紧密贴合的窘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真正做到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同向同行,大学英语教师应善于拓展延伸,从教材显性的语言素材中提炼隐性的红色育人元素,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化的目的,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同步提升。当然,对教材的深度开发和教学活动相关话题的延伸,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红色文化素养。这种素养的提升绝非一蹴而就,不仅得益于大量红色经典作品的研习和经典作品的阅读,并要不断地反思与沉淀,更得益于教师物态化红色景点身临其境的体验。正所谓道行且长,行则将至,只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定能探索出大学英语红色基因教育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石冬.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4):103-104+107.

[2]吉铠东,李染梦.红色资源赋能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与策略[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3,28(4):634-638.

[3]王凯.新文科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2):8-10.

[4]杨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2):28-30.

[5]王婉伊,陈静.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的“四个着力点”[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6):36-39.

(郭冬会:西安翻译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