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眉县学前教育新品牌
发布时间:2024-12-28 18:00:34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近年来,眉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现安全优质的普及普惠学前教育为目标,以安吉游戏“求真”“自主”的精神为引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探索出了以“阳光体能、自然野趣”为理念的“1+N”自主多元游戏模式,建立“四化”(园本化、本土化、常态化、立体化)工作机制,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样态。
一、建章立制,打破堡垒,环境育人。
在“公益普惠”定位下,把游戏的权利彻底的还给幼儿,就必须提供自然野趣、无限探索的游戏环境。通过“向文学作品要思路、向大自然要材料、向乡村生活要灵感、向人要智慧”,走原创草根之路,基于整体性、整合性、儿童性、艺术性、可变性等原则,营造了“户外+室外”的立体空间,形成了全县幼儿园自然生长、寓教于乐两类课程环境,空间互通、功能互补的生态环境,为县域办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园提供新范式。
二、课程建设,多元智能,回归生活。
一是围绕《指导意见》,从组织领导、教研活动、队伍建设、示范引领等多个方面对课程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研讨,强化组织实施,规范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行为。二是紧紧围绕《指南》《纲要》,迅速出台《眉县幼儿园课程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理清思路,为幼儿园课程实施提供参考,指导全县幼儿园开展有关课程建设的专题学习培训、联动教研、主题沙龙40余次,进一步激发了课程建设活力的大讨论、大教研热潮。三是打破常规,多元智能。在“儿童立场”和“游戏精神”的理念下,构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有机融合的模式,遵循课程生活性、活动性、教育性与整合性的总目标,让特色课程大胆尝试、多元智能。眉县示范幼儿园的“幸福·趣探”课程体系成为全县特色课程。四是立足儿童需要,让课程做到四个回归。通过“两个联结”即与自然联结,让他们在自然中学会学习、思考,同时倾听自然的声音,欣赏与感谢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与家庭的联结,从家庭中获得价值感与满足感,由此奠基对周围人与事物的积极判断的依据,真正的让课程做到四个回归: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儿童。
三、名园引领,辐射带动,彰显特色。
以“6个名园+”为牵引,辐射带动全县各级幼儿园一体发展,实现“健康园 、快乐园、创意园、生态园”的办园愿景。出台《眉县幼儿园自主游戏试点园评估细则》,组织开展首批县级“幼儿园自主游戏试点园”创建活动。以“6个名园+”为牵引,辐射带动全县各级幼儿园一体发展,发挥集团化办学中直属园优势,形成集团核心园——集团成员园——集团托管园的三级帮扶机制。通过构建帮扶机制,明确工作要求,确定帮扶内容,保证帮扶效果,落实帮扶考评,夯实帮扶责任,促使核心园除了自身课程实施外,还要通过教学互访、专题合作、结对共进等措施辐射成员园和托管园,做到活动全程开放,资源全部共享,课程同步提升,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眉县幼教发展态势。截至目前为止,“课程游戏化示范园”22所,达标园12所,自主游戏品牌试点园6所。
四、教研助力,赋能教师,追随孩子。
一是县级研讨,面上推进。多次召开自主游戏化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举办业务园长、骨干教师观摩培训会15余次,统一思想,明晰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有效推进区域课程游戏化建设工作。
二是集团帮扶,线上提高。建立全县联盟园所交流群、园长论坛交流群,集团促进,分片包抓,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交流研讨活动10余次,集团辐射解决区域课程建设共性难题。
三是园本研究,点上攻坚。各园依据园本实际,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以“幼儿”为主,以教研活动为阵地,紧密围绕《指导意见》要求,通过现场观摩、案例分析、沙龙交流等方式,从细节调整入手,按照资源挖掘、资源审议、教学研讨、框架构建、课程审议、专家评审等程序,从“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实践操作的适宜性”“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入手,经过“个人—小组—园级”三级审定,并听取专家意见,最终构建出园本特色课程。目前全县已形成了20多种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