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学院立足地方性应用型,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西京学院北门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与优势强化并举,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完善体系,培育精品,夯实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内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为推动改革纵深发展,学校成立学科办、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处,统筹谋划学科专业建设,建立“董事会—学校—学院”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引进高素质银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发挥师承效应,形成学科和专业梯队,显著提升了专业实力。

39

教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实践训练

学校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入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对16个工科专业参照工程认证要求提升改造。学校分类建设、分层提升,不断强化学科特色。重点发展新材料、土木水利、智能制造、能源装备、审计等优势学科,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建造、智能交互设计、金融科技等8个专业。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学校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造“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为内核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塑造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价值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施思政示范课和精品重点课“双百工程”,构建起涵盖“一流课程、思政示范、一师一优”三种类别和“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种模式的课程体系。建立“学院+书院+孵化”育人空间,以“课程+实训+实战”为抓手,形成“创意、创造、创新、创业”相融合的教育生态。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西京学院获批建设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在可控中子源的小型化、高产额、长寿命等关键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对拓展可控中子源应用、服务陕西能源勘探和兵器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陕西省混凝土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也顺利通过验收,有效解决了陕西乃至西部工程结构的关键问题。学校还参与了多项世界级工程项目,如“张靖皋长江大桥”“小湾水电站”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

53

西京学院科研人员进行学术讨论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西京学院与京东方、福耀集团等领军企业合作,在高分子膜材料、柔性液晶显示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特别是在汽车智能调光玻璃和车窗显示领域,共同研发出耐高温、反式及双稳态电控调光膜。此外,学校还建成现代果业数智化工程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国家和陕西省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成功转移转化多项科技成果。

自秦创原建设以来,西京学院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精准对接,签订技术合同超1300项,合同总金额超过5.14亿元,72项科技成果完成转移转化。“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创办的《Battery Energy》影响因子破9,跻身电化学与能源领域Q1区。张善文教授入选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学校排名全国第二。

BBB02590

西京学院高水平建设推进大会

学校积极挖掘学生优势,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无私奉献、报国为民”的办学精神和“价值引领,优势成长”的育人理念。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组织教师讲好育人故事,选树“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教学标兵”“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开展“为老师亮灯”“师话”等尊师重教主题活动,引导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树立良师崇高形象。以建校30周年为契机,通过高水平建设推进大会,学校全面审视了当前的发展形势,明确了未来的战略方向与目标,强化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多人获省级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称号。2023年起,每月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走进校园作报告,坚定师生理想信念。通过开展经典导论、西京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强化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学校实施“知礼行孝”“三个天天”等近百项“五育”融合育人项目,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成长。设置辅导员、班主任、校外导师队伍,建立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达2.4万人。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