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渭南市临渭区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临渭区进入新一轮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元年”。这一年,临渭区以“品质教育、美好生活”为总目标,以“1335”发展思路为抓手,以“品质课程、品质课堂、品质科教”为改革主项,以“品质教研、品质评价、品质数教、品质阅读”为改革副项,以“品质培训”为改革支撑,围绕课程规划管理、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等七大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通过实施“五个强化”基本举措,并完成了项目启动、课改培训、课题立项等一系列关键工作,全区义务教育改革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有序推进,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势头。

20241227101238501-80-b2563.JPG_scale.jpg

在工作机制上,强化政府保障。由分管区长牵头,健全管理体制,确保教改工作高标准、有秩序地推进。区政府成立了教改委员会,政府办、教体局、人社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委员会在教体局下设办公室,教育股、教研室、督导室等股室配合,形成了以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

在顶层设计上,强化科学规划。项目组邀请专家全面深入调研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情况,相继召开10余次论证会,形成了实验区“1+8+N”规划方案,即1份实验区规划、8个子项目实施方案、N个配套文件,将未来五年改革任务具体到每年每季度。这一规划的实施,为临渭区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项目推进上,强化专业支持。项目组建立了学段指导专家和学科首席专家团队,项目负责人多次赴省教科院、市教研所汇报项目进展,听取邵国希院长、吴积军副院长等专家对完善方案、课题管理、专业团队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在项目设计、破解难题、机制创新等方面争取学术支持,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

在破解难题上,强化项目驱动。项目组组织专业教研力量,研制规划课题,围绕关键问题,指导学校按照任务类别设立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课题114项,不仅破解了教改难题,还带动了教科研的发展,实现了教改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在整体实施上,强化示范引领。临渭区依托义务段学校发展共同体,设立了18所种子学校,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优势,在实验区内发挥先行先试的头雁效应,带动区内其他学校教学改革有效推进。

20241227101238022-4-72579.JPG_scale.jpg

经过一年努力,临渭区教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趋于完善。临渭区推动实施品质课程、思政课、品质课堂以及“名师+”工作规划,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思政课育人的关键地位更加突出,国家课程更加严格,地方课程更加规范,校本课程更有特色。

二是教学发生深度变革。临渭区坚持以“聚焦核心素养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为核心,实施品质课堂建设第二个三年计划,抓住课堂主渠道,落实教学新常规,推动品质课堂由教学流程打造向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深度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年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临渭区获奖54项,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一。

三是教研体系纵向贯通。临渭区将国省市区四级教科研机构、地方师范院校专业力量,基层学校骨干校长、兼职教研员等力量纳入专业支持体系,形成“四级六组”专业指导团队,有力支持了教改项目的有效开展。

四是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临渭区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配套落实品质课程、品质课堂和思政课特色化建设、“名师+”共同体等规划行动,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41227101237367-17-dd42a.jpg_scale.jpg

2025年,是全国教改项目的“持续推进年”。临渭区将继续完善管理机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创造破解教改关键问题的“临渭方案”,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