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四力”齐驱 赋能思政育人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4-12-26 14:33:0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近年来,大荔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立足“五育并举”高质量发展育人体系,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行动,全面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化举措形成大思政育人模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人生底色,全县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一是强化大思政课制度机制构建。成立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思政课建设三年提升计划,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县委书记、县长每年带头深入学校讲授思政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将课程思政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组织开展了全县教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练兵”活动,通过“手拉手”集体备课赛课,遴选了一批优秀教师及思政“金课”。二是构建“五育并举”高质量发展育人体系。以市县两级“思政课建设示范校”创建为抓手,推动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走深走实。全县10所学校开展了市级创建活动、46所学校开展了县级创建活动,打造了城郊中学“卓越教育”、冯翊初中“延安精神”特色校、段家中心小学“四融合”构建大思政、红楼小学唱响红色教育主旋律、埝桥中心小学“梦想+”知行美思政创新品牌。截至目前,共有市、县级家校合育示范基地(校)58所,德育工作先进集体70余所。三是创新德育工作途径。指导学校“一校一案”制定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明确年级德育目标、细化具体内容、整合“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育人全过程,全县各中小学纷纷利用“班会队(团)会、家长会、国旗下讲话、德育大讲堂、重大节日、仪式教育、演讲竞赛、研学旅行”等开展各类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每年都有2万余名师生深入德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深化教学管理创新,强劲思政育人动力。一是开足开齐思政课程,全县一至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课时思政课;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6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6学分;职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144学时,选修课程36学时以上。二是构建特色思政课程,按照“小学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段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德育目标,开设了“开学教育周、开学第一课、德育大讲堂、德育社团”等特色课程,近五年共打造精品思政课213节。常态化开展说课标说教材、大单元研修等活动,每两周举办1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活动。三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在全县开展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行动,确立了一批思政课改示范学科,率先实践,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力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打动心灵、感动学生、入脑入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思政育人劲力。一是强化专职教师配备,配齐配硬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将思政专任教师招聘纳入每年教师招录计划,近五年累计招录思政专职教师42人。二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分学段配备了思政学科教研员,成立了大荔县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指导小组,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素养导向的思政学科教学评价改革”“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新时代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等5项市级研修专题已经完成结题工作。三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扎实开展中小学思政教师全员培训,每年暑假培训思政教师300余人,同时优化教师激励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评选树立了一批先进师德典型,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省级先进德育工作者7人,市级师德模范、先进德育工作者30余人,县级师德模范、先进德育工作者300余人。
四是盘活多方教育资源,发掘思政育人潜力。一是整合社会化资源,汇聚大荔红色资源、档案馆、教育基地等,打造地域特色“活教材”,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大荔展览馆,构建研学旅行课程超市,便于学校立足县情开展思政教育;印发《大荔县中小学校校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不少于14天,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直接体验和切身感悟。二是建好专业化资源,建设县级思政教育学习资源库,通过开展“晒、比、评”活动,遴选“思政金课”“教学案例”“精品微课”,为思政课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供资源支持。三是用足数字化资源,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平台,鼓励教师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陕西教育扶智平台等国家、省市平台开展线上学习、网络教研、网络直播课等教育教学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教育和实践教育深度融合,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营造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助力莘莘学子插上梦想之翼,飞得更高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