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向我咨询一个问题:“我的孩子读过很多书,可遇到作文还是艰涩难行,这是为什么?”对此,我一言以蔽之:“阅读和写作是两码事。”

人常说“由读到写”,这四个字应该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读要得法。读书时,学生要带着方法去读。不得其法地读书,一味多读也并无意义;适得其法地读书,若添慧眼,可“一叶知秋”。在此,笔者建议:把握好文体特点,适体而读。如读小说要梳理情节,更要观照环境、直指人物;读散文要体察情思,聚焦作者对某人、某事、某景、某物的独特感受,不能游离文外。

二是边读边思。读书要借助思考,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思考”是这一“催活过程”中的关键转化器。可是,这些“思考”随着读书的推进,可能转瞬即逝。因此,学生要拿起笔来,圈画好词佳句、旁批阅读所思。

三是由批到写。学生记录的“思考”,对接着个人生活阅历、认知结构、情感世界,关于一段、一句乃至一字的独特“思考”,可能会晕染出一片精神园地。如果学生善于将其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就是创造性见解。这一过程更为高级,需要学生自律或他律,愿意劳神、愿意书写。最终,这些独属于自己的文字,反映着学生是否做到了由“我注六经”向“六经注我”的飞跃。

学生“由读到写”还不够,还要“由写到读”。写作是个硬功夫,仅靠一学期几次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要常记常写。以前,我的小学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做到一周三写,有随文练写、随活动练写、随节气练写,甚至随班级趣事练写。她对写作的字数要求极其严格,每次不许少于三百字。同学们问及缘由,她义正辞严地说:“语文、语文,乐读巧说只算‘语’,善思会写才算‘文’。我要求你们这样做,就是不想大家学‘半拉子’语文!”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不得不认真观察生活、摘录读书收获,以资写作所需。每月,我的语文老师也会抽出大量时间,对拙劣习作予以批评指正,对优秀习作进行点评展读。一年下来,我被“逼”出来了三本习作,也养成了“由写到读”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习作取得优异成绩,我通过读书获取“炊事之米”,先是套用仿写,而后巧用创造。这个过程虽然“磨性子、费脑子”,可现在想来,我的语文老师真是用心良苦。她朴素地践行着“由写到读”“多写多读”的教育之道。

由读到写,贵在体悟,源于个人的灵性;由写到读,贵在坚持,却是真正的塑造。可见,读写之间是双向迁移的过程,我们既要施以软方法,也要练就硬功夫。再回到那些家长的发问,不难发现“孩子多读”只走了善思会写的“一公里”而已。想起《带着课本去旅行》等电视节目,我觉得学生也得带着书本和纸笔走进生活、融入社会,用脚步丈量文字,用眼界开阔思维,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用”的桥梁,在真实情境中去涵养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