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这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教师,要做好老师、教好学生,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践行好这一重要使命。

师德师风,即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和教育行业的风尚风气。从中央到省市区再到学校,都从不同角度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做教育工作,无论是哪个学科,都既要注重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又要坚持立德树人,做好德育工作,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两个方面应相互融通,互为支撑。

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的教育对象和服务对象是小学生,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活跃、个性,有自己的想法,情绪也时常会有波动,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此外,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其次,要把握好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出发,以学生为本,积极换位思考,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需要。同时,要立足整个班级的特点,精准、高效地开展教育工作。最后,要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教育过程既是说理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产生更多积极的示范效应。

发自内心关爱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这种爱有助于学生积极进步,完善自身人格。爱自己的学生,就是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关爱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以个人的好恶压制学生的个性。2.要足够信任学生,不能以怀疑和否定的态度看待学生。3.要耐心倾听学生。无论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在课下与教师交流,教师都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表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4.对学生的不足要给予宽容。学生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应粗暴地制止和批评,应帮其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当然,宽容不是纵容,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应合理惩戒犯错学生。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剧作家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可见,自信对人的自我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部分学生会因为一些不好的学习体验而厌恶学习,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失去自信心,产生失败情绪。与此相反,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对学校、老师产生好感,进而热爱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如适度放大学生的优点,通过公平的竞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家长充分沟通,引导家长把良好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让感恩浸润学生心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教导他们体谅、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与人为善。感恩教育不应是一味地说教,而应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外,还可以将感恩教育延伸到课外。比如可以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在某一次测试或某一道习题解答的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