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两大办学特色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8 10:10:09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积极打造明德文化育人特色、实践育人特色,以特色为牵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创新工作思路,打造明德文化育人品牌
学校立足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组织召开了明德文化育人特色建设推进会,印发《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大学文化建设规划(2024-2028)》《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明德文化育人实施意见》,形成了“五融入”的明德文化育人工作体系,即将明德文化育人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课程体系、科学研究工作、管理服务工作、大学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教在明德”教风建设品牌和“学在明德”学风建设品牌。
拓展空间,深挖明德文化内涵。学校依托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省政协中华文化研究院明德文化教育学院等平台,开展明德文化研究。举办全国“新时代明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明德文化。筹建明德文化教育馆,将其作为对师生进行明德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以及展示学校明德文化育人成果的重要窗口。组织编写《明德文化概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传统文化必选课。同时,将教学评建与明德文化育人特色建设有效衔接,在师德水平、教师培养培训、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质量控制等观测点建设中相互支撑、相互印证。
完善顶层设计,构筑实践育人新格局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制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的实施意见(修订)》等文件、制度20余项。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334”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即以“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形成育人主体合力;全过程育人,建立育人链条;全方位育人,构建育人大格局)赋能实践教育,以“三个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育,以“四百工程”(百名学生访百村、百名学生访百企、百名辅导员访百家、百名教师访百企)助推实践育人。
把握实践教学的关键内容,重构“2348”实践教学体系。即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实践锻炼、素质提升”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着力重构具有“两性”(多元性、开放性)、“两化”(一体化、模块化)、“两循环”(内循环、外循环)特点的“两环节、三层次、四维度、八模块”为主要内容的“2348”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集教与学、实验与实习实训、“第一课
堂”与“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目标明确、系统设计、整体优化、科学规范,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实践教学运行保障机制,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紧扣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两条主线,丰富实践育人的载体和途径,激发青年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担当作为。引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年均志愿服务2.5万余人次,参与师生共计万余名,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400多场。在服务大型体育赛事工作中,学校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优秀组织单位荣誉,被西安市委宣传部授予大学生成长发展共建伙伴单位。
2024年暑期,学校在“四百工程”思政实践专项活动中,面向全校公开选拔2200余名学生、300余名教师、组建200余支团队云南、贵州、甘肃、广东等16个省,新疆、西藏等5个自治区,西安、广州、南京、延安等56个市区(县),成功搭建了学校与社会、师生与企业、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的桥梁,受到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好评。学校被陕西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共青团陕西省委评为“省级示范学校”,赴陕西镇巴“七彩假期·情系镇巴”暑期社会实践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雪域阳光书屋·助力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获西安市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沐晨 童心桥”基于乡村文化重塑的留守儿童公益助学志愿服务项目获得铜奖。
在明德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两个特色的相互促进下,学校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培养出一大批品学兼优、深受用人单位满意的学子,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无限活力和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