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系千家万户,教育公平要融入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华阴市教育发展工作坚持“城区扩容、农村提优、条件提质、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深化义务教育管理改革,延伸优质发展高中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全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持续向好。

举全市之力高位推动,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向优

党政齐发力、全市一盘棋,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定期研判教育发展现状,着力整合全市教育资源。先后召开动员会、培训会、推进会15次,部署安排和及时调度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近三年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等召开会议28次,其中涉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7次,研判教育发展现状,分解任务、落实职责、全力推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分工方案》《华阴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新时代华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市人大、市政协先后12次视察、调研教育工作。教育系统扛牢主责主业,实施“转三风·强队伍·提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华阴市中小学管理常规、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指导意见”等,用系统化思维全面塑形华阴教育发展新样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推进机制,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氛围日趋浓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久久为功实施增容工程,办学条件整体提质升级

连续多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教育民生项目列为华阴市十件民生实事之首。按照《华阴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的实施意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实施了城区学位增容“126工程”(新建初中1所,小学2所,幼儿园6所)和农村学校提升改造“114工程”。截止目前,太华初中、望岳小学、莲岳小学、太华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学位6120个,学校布局优化提质,教育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择校热”和“超标准班额”现象得到有效化解。与此同时,投资4亿元完成了学校薄改工程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新建校舍7.26万平方米,改扩建体育场地4.5万平方米,系统改造3000间教室防近视照明设施。投入4100万元改扩建各类功能部室345个,消除超标准班额130个。实施“三名+”建设,做强教育联合体,全面振兴乡村教育,落实乡村教师各项待遇,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944万元,从“硬软件”双提升全市办学条件,为华阴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持续用力开展全员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近三年,累计招聘义务段教师206人,其中体艺教师53人。按照“总量控制、城乡同步、动态调整”原则,印发《华阴市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全面实施校园长和中层干部聘任制,完善后备干部库建设管理,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过程性评价和年度、聘期考核。交流教师240人、中层干部26人。组建“三名+”研修共同体185个,参与培训教师1440人次,培育“三级三类”骨干教师384人,120名教师荣获渭南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称号;开展交流研讨活动250余期,开展送教送培活动2900多次,有效发挥了名师研修团队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实施陕西省“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项目,346名省级专家同华阴市304名“种子教师”(从幼儿园到高中、覆盖14个学科)形成一对一、三年期的结对帮扶,为市教育后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五育并举强化内涵建设,办学特色更加丰盈多彩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引擎,一体化、全局性推进“五项管理”“双减”和“课后服务”,“三个课堂”建设初显成效。围绕德育、课程、课堂、体育、艺术、信息科技、综合实践等7个层面,融合常态视导、随访督导、专业指导3条路径,组织内涵建设评看93场次,每年高水平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办学内涵纵深蓄力、持久发力。以培育和践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活动,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落实党政领导讲思政课制度,深化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推动“思政课堂、课堂思政”全覆盖,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广泛开展“童心向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非遗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挖“本土”资源,积极构建“五育”并举一体化格局和“五育”融合多样化育人途径,将“与华相宜”人文理念融入素质教育新内涵,形成了以“华阴老腔非遗传承校”——卫峪中心小学为代表的素质教育特色校,华阴老腔、迷胡、红拳、剪纸、书法、“红领巾志愿服务”“劳动铸就梦想”等非遗民艺传统课程、劳动教育课程走进校园、丰富学生生活,全市学生阳光自信、积极向上。

以点带面统筹教育发展,与华相宜新质教育初具雏

华阴教育发展乘创建陕西省“双高双普”市、“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之势拔节而上,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聚力更公平的教育、更有质量的教育、更有活力、有温度的教育,以教育质量提升为主线,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为总牵引,一体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质效协调发展和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扩优提质行动“五大项目”,全力打造“与华相宜新质教育”。印发《华阴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建立政府和教育双线责任制,落实政府创建主体、部门协同推动、镇办环境保障、学校内涵发展、督导指导督办、社会关心支持“六个责任”,将创建工作纳入“创亮点”“争优点”“保重点”“深改点”,形成多线推进、齐头并进的态势。组建七个教育发展联合体,每个学区内实现教学资源同享、教学研究同行、教学监测同步、课程开发同鉴,实施捆绑考核、一体发展。通过13个轮次的自查自评、校际互评、市级督评、督点回访,形成压茬推进创建效应,加快短板消除和整改提升,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高效进展,并以创建为契机为载体,撬动华阴教育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用好质量监测的“尺子”,走实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子”

20所中小学校712名学生,参加了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质量监测,涵盖学生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劳动、心理健康等学科领域的核心素养、学业水平和发展状况等。按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第九条“根据申报县学科领域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计算义务教育质量综合系数和校际差异系数等。申报县义务教育质量综合系数≥0.5,校际差异系数≤0.15,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则为达标”规定,华阴市义务教育质量状况和校际差异状况均达到认定标准。

华阴市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工作以“项项达标、校校达标”为教育资源统筹发展的目标,全面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最大化保证了城镇和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均衡、优质。同时,突出德育教育、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小美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度逐年上升。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