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媒体技术极大提升了传播效应,与带有文化普及性质的艺术教育相契合。应用新媒体开展艺术教育,可通过有效转化教育信息来应对教育者“缺席”现象。新媒体传播中的教育信息不止于制作电子版教学材料并上传至互联网,互联网传播注重受众体验,此时的信息传播不可等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在传播视野中,学习者既是接受主体,也是学习主体;艺术既是传播信息,也是传播媒介。新媒体技术要在传递艺术信息、激活艺术媒介功能两方面激活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新媒体  艺术教育  教育信息  互联网传播

基金项目:共青团陕西省委2024年全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课题“转化与接受,面向新时代大学生文化培育的路径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0501)。


引  言

新一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环境中,中学阶段线上学习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掌握了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并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的经验,这为高校文化育人提出了应用新媒体的新要求。应用新媒体技术推进“互联网+教育”、提升教育传播质效的关键,是将艺术信息转化为适应互联网传播的教育信息。学者所论“传播者对原有信息总是要进行一定的剪裁,以符合传播的要求和传播的目的”,正是此义,其重点是把握受者信息需求,连接传受两端的共同经验,其起点是明确新媒体传播对于信息的基本要求。

可传播的教育信息

1.新在何处

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育信息转化,应以指证新媒体概念特点为前提。从口耳相传,到印刷、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亦即技术的发展。正如电视电影融合了文学、美术等既有媒介技术一样,新媒体也是一种广泛融合既有媒体优势的新技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不同组合赋予其多样化形态,在诸多新形态中,短视频因适应互联网传播需求而受到大众青睐;同时,作为易学习、易操作的面向大众的技术,新媒体极大降低了信息传受两端的自制、复制难度。概括地说,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可归纳为:媒介的融合性、信息的多样化、传受两端的互动性,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传播的即时性、推送的个性化等。

从发展角度看,新媒体又是一个相对概念。1959年,麦克卢汉参加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会议时,曾就“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发表主题演讲指出,印刷术把口耳相传的教育一扫而光,这种传授方式构建于希腊—罗马世界靠拼音文字和手稿在中世纪流传下来。几十年之内,印刷术就结束了2500年的教育模式。我们的时代所得到的信息不是新旧媒介的前后相继的媒介和教育的程序,不是一连串的拳击比赛,而是新旧媒介的共存。

20世纪中叶的“新”,是电子信息技术所对应的广播、电视媒体之于印刷术所对应的纸媒;当下所探讨的“新”,则指向基于数字技术的网媒。数字技术、新媒体、互联网三位一体,学者将其概括为:“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经过多年发展,新媒体已然“祛魅”,随着便携式、“傻瓜式”的机械设备、移动App,以及人工智能的普及,传播模式发生着变化,媒体支配大众的传播正转变为大众参与传播的媒体,新媒体成为“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重要媒介。

2.新媒体信息的价值生成特点

一般认为,在影响信息传播价值的内外部规律中,信息内容是传播价值的核心因素。应用新媒体开展艺术教育,须把握其信息价值生成特点。

首先,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价值生发于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跨文本互文关系中,而以诉诸视觉的静态或动态图像为要。海德格尔所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道出现代社会人们认知价值的视觉转向,新媒体信息是此转向的直观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可分别对应文学、书法、绘画、摄影、音乐、戏剧、影视等不同艺术形式,信息价值亦在门类艺术互相“引用”和“揭示”彼此意义的过程中生发新意。

其次,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价值由传受主体共同建构。传者发布的信息只是半成品,信息内容在受者的参与过程中不断完善,在此过程中,传者希望受者能够认同并传播信息中的观点,受者希望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传受两端的双向预期,不断丰富、共同塑造信息的形式与内容。

再次,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价值与受者实际需求密切相关。信息的感知形式能否直观指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者是否点击;信息的内容是否集中、简明、高效地解决受者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价值。论者指出,信息是否被接受,当然与受者的“主观态度和行为意向”相关,但仅就信息本身而言,人们的接受行为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总之,信息传播价值是传受主体在双向选择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的,传者以实现传播意图、提升传播效应为目标组织信息内容,受者往往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信息;传受主体共同建构信息价值。

3.可传播的艺术教育信息

教育研究和实践历来重视应用新技术、新媒体。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科教片《写好毛笔字》便是一次示范。该片近来再次流行于互联网,截至2024年8月1日,“B站”播放量已达10万次,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也有大量的二次创作。显然,它自身不具互联网语境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但能跨越60余年的时间而再度流行,亦足以说明它满足新媒体传播对教育信息的要求。

第一,它由书法家沈尹默担任顾问,专业编剧、导演、摄影团队负责制作,在源头上保障了教育信息的质量。第二,它拈出了执笔运笔、间架结构等关键信息,组织起简练、准确、生动、有序的信息内容。第三,它针对青少年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在约24分钟的时长中,平均每1至2分钟集中讨论一个具体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情节,令学习者在生活经验中印证知识。

论者指出,可传播的教育信息主要由传者专业水准、信息内容质量、满足受者需求等要素共同构成,概括讲,可传播的艺术教育信息亦须符合教育规律。

作为传播信息的艺术:改变了什么

在传播视域中,艺术既是信息,也是媒介;作为信息,它须具备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要求,作为媒介,它须连接信息传受主体。

1.新媒体改变艺术信息的形式和内容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视听信息呈现形式,也就改变了艺术教育的教学材料呈现形式,直观体现为新媒体终端对艺术信息的组织方式提出新要求。以智能手机终端为例,在16∶9的竖屏显示器上呈现约206cm×103cm的《溪山行旅图》的电子复制品,与将该图的喷绘复制品展于墙上相比,显然前者更适宜当下的互联网传播,而后者更贴近原作品的感性形式。当作品被16∶9的终端方框限定,对艺术信息的剪裁、重组便随之而来。正如学者所论,新媒体技术导致作品本体的泛化与消解。在这种意义上看,新媒体传者对作品(电子复制品)进行再加工,实质上是对作为教学材料的艺术信息的重新组织。

2.新媒体改变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传播的碎片化倾向,使人们更愿传播和接受简短、明晰的信息,这令短视频成为当下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传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应意识到,应用短视频开展艺术教育不止于对经典作品进行形式上的剪辑。将一部演出时长约为2小时的戏剧作品,转化为15秒至15分钟的内蕴艺术教育信息的短视频作品,是基于该作品关键信息的教学设计。这要求传者预先结合教育目的,提取并围绕关键信息进行整体设计,以便受者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体系化知识。

3.新媒体改变艺术信息的接受观念

艺术作品通过特定形式包蕴信息,往往是潜藏的、复杂的,甚至是难以言传的,但“人的行为总是倾向于流入最省力的路径”。在“信息爆炸”中,受者更倾向于点击预期回报高、成本(时间、物质、能力)投入低的信息,其中,时间成本尤为受者重视。传者需充分考虑接受主体的心理预期,在时间维度上统筹诉诸空间的美术与诉诸时间的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

总之,传者须跳脱出传统教学观念,通盘考量教育、传播、艺术三者关系,顺应新媒体传播对信息形式的需求,把握接受主体对信息内容的预期,围绕关键信息进行剪辑、重组,以期提升传播效应。

作为传播媒介的艺术:文化培育

艺术有自己的物质媒介,如画笔、丝竹等;有自己的符号媒介,如线条、音符等;有自己的传播媒介,如纸张、磁带等。媒介可被理解为一种制造、呈现、传递、获取、交流信息的工具。作为工具,艺术以其直观的感性形式和丰盈的情感态度,长期发挥着传递信息的功能,且所能传递的信息超越了艺术本身而广泛涉及人的生活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培育功能。

在互联网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艺术的媒介功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需要怎样的媒介?信息接受端若是一台电脑,则媒介只需保障信息传递的完整、稳定、准确即可;若接受端是人,则是另一回事,因人接受信息,是基于对该信息的感知。如学者所论,那些“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和人性化特征的媒介,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媒介”。仅就形式而言,信息的感知度越高,越容易被人“读取”。艺术便是这样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可感知的媒介。

1.艺术是日常生活的媒介

这一说法乍听来有点反直觉,在我们的观念中,艺术是独立于日常生活的,有着一片外人勿入的“王国”,但正如贡布里希所反复强调的“从来没有大写的art”一般,艺术也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技术,重要的是,这种技术来源于并且服务于生活需要。正因此,我们才能根据各个历史时代艺术所传递的信息,去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在这种意义上,杜威在经验与艺术间画上等号,认为只有进入了人的经验的对象才是“为所有的人所接受”的艺术品。因此,作为传播媒介的艺术或许不必多么“纯粹”和“高级”,但不可脱离人的生活经验。

2.艺术是直达心灵的媒介

作为媒介,艺术所传递的信息本应是无须解释,便能让人心领神会的。邓以蛰概括为“愉快即了解,了解即愉快的感情的心赏”。可以说,艺术直达心灵的媒介特性,使它在传递信息时具有天然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邓以蛰所论的“心赏”,不是专就文人雅士而言,从其文章的标题“民众的艺术”便可以知道,它是人民大众共有的能力,王一川将其概括为“公赏力”。这意味着以艺术为媒介的传播,不只是面向分众的、被精准推送的传播。

3.艺术是文化培育的媒介

艺术以直达心灵的方式,传递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使其得以成为跨越语言、文化、学科的媒介。在中外艺术发展历程中,多有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呈现同一主题的现象。对于大众而言,那些呈现中国艺术中的“渔樵”、西方艺术中的“母与子”等主题作品,所传递的信息主要是该主题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信息。

人们生活和劳动于同一世界,形成类似经验,拥有相通的情感;作为媒介,艺术传递和连接着人们的经验和情感。如果传者注重艺术的媒介属性,则艺术信息可以转化为通过艺术开展的教育信息;如传者忽视艺术的媒介属性,则可能使教育信息止步于应用新媒体进行艺术技能训练。

教育信息的转化与传播

经过对新媒体传播特点、新媒体信息价值生成特点、新媒体传受主体的作用,以及艺术信息、艺术媒介相关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教育信息的转化与传播问题。

新媒体语境中的教育信息转化与传播,是由教师或教育机构等传播主体,将艺术信息转化为具有传播价值的教育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以扩大传播范围、提升育人质效的教学活动。教育信息的传播价值由传受主体共同建构,凸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现实意义;教师在信息接受中的“缺席”,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对教育信息的内容功能提出要求。

1.做好视觉转化,直观体现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教师在信息接受中可能出现的“缺席”,使教育信息的封面与标题成为学习者判断其信息价值的重要标志。新媒体传播中的封面与标题,构成“语—图”互文关系,图像与文字应协同体现教育信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其中,封面图像信息尤为重要。封面图像以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呈现教育信息价值,可在相应空间中融汇更多信息,是抽象知识的可视化转化结果,是连接教育信息与学习者的媒介,也是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的起点,在教育信息传播中起到诱发学习者学习心向和学习动机的作用。

2.提取关键信息,促成学习者的认知同化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新观念被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同化、储存和相互作用,原有观念同时发生变化,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学习者的“原有观念”或“原有认知结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结果,此二者都指向学习者共同的生活经验。互联网正成为现代人接受社会教化、形成共同经验的重要渠道,影响着人们的原有认知结构。教育信息的媒介作用,便是通过直达心灵的共同经验连接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促成自主学习顺利进行。在这种意义上,教育传播中的关键信息须提取、呈现和发挥共同经验的同化作用。

3.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习者解决问题

当学习者面临的具体问题与原有认知结构有较大差异时,自主学习难以继续。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育信息亦须包含问题情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处体现。教师如能在情境中合理剪辑信息素材,使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提示和线索,则可以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事物原理。由此,我们可将教育信息视为经过教师转换后的艺术信息,即教师将大量“紧密联系的知识项”剪辑为适应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素材,并结合解决具体问题所需的认知结构,对这些信息素材进行周密的设计和组织,以引导学生经由给定的概念性知识,自主发现过程性知识,进而习得理论性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应用新媒体开展艺术教育不是任由学生盲目学习,而是通过内蕴认知心理的教育信息,引导学生拓展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结  语

在新媒体教育信息传播中,学习者同时是信息接受主体,教育者同时是信息传播主体,此时,教育信息不止于教学材料,教育信息转化不止于将知识点上传至网络平台。新媒体传播中的学习者可以选择性地接受信息,既可以选择何时、何地接受信息,也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完整的信息,甚至可以选择不接受信息;教育者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把关人”,亦须依据教育规律,将教学材料转化为满足学习者实际需求、促成学习者认知同化、解决学习者具体问题的信息,“以美育人”在其中,“以文化人”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刘世清.关于教育信息传播增值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12):12-17.

[2]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5):121-125.

[4]邱均平,陈远,倪超群.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9(1):58-61.

[5]徐玉萍.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1):14-17.

[6]高芙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技术哲学涵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5):37-41.

[7]德格吉勒.新媒体视域下书法的传播困境与解决之道[J].中国书法,2019(5):163-165.

[8]陈旭光.数字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J].社会科学战线,2021(4):180-188.

[9]王廷信.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J].美育学刊,2020,11(6):52-59.

[10]唐圣平.媒介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3):52-57+64.

[11]高建平.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兼论杜威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渊源[J].文艺争鸣,2010(9):5-10.

[12]邓以蛰.邓以蛰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3]王一川.艺术“心赏”与艺术公赏力[J].中国文艺评论,2015(1):58-74.

[14]何犇,李艺,毛文林.教育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15]张玉芳.基于媒体素材库的学习内容构建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1).

(李制: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