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任林香
发布时间:2024-12-17 09:13:55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应时代之潮流,全面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多元信息交互,在教学设计上虚实结合,在教学评价上重视“线上+线下”数据整合,切实提高了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关联效率。本文基于信息技术优势特征,厘清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基础,明辨其在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工具应用极端化凸显、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不充分以及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的指导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以期提出优化策略,构建新时代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新路径,构筑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新样态,持续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未来职业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职英语 教学改革
课题:2022年榆林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GH22018)的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为IT)以计算机为核心,是对多元信息内容进行采集、处理、储存、利用和传输等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为ICT),是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合称,也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方向,能够使全球资源得到高效的优化配置,从而助推传统产业持续优化升级。信息化教学即基于信息技术而实施的全新化、数字化教学,可在多维空间实现信息互动、整合。当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推进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逻辑探究: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基础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学习(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两大阶段之后,已经迈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阶段,更强调从整合、融合的角度,审视信息技术环境下理想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的创建,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智慧化、多元交互式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应从理论角度明晰改革的理论基点,夯实根基,从本质上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和架构的不足,以网状知识、声形并茂的方法不断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内生动力,使其持续提升英语综合素养。
1.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融合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语言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以艾弗拉姆·诺姆·乔姆斯基、斯蒂芬·克拉申为代表人物,是迄今为止影响最为深远的语言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二语习得并不是一味“教”出来,而是由学习者在理解性输入后自然而然习得的,要求给学习者提供的知识必须具有可理解性、趣味性、关联性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遵循该理论指导,借助学习通、Markji、Enpuz、China Daily等学习APP,向大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鼓励其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从网络资源上获取感兴趣的高质量英语学习材料。这一教学方式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外语语言输入,为语言输出奠定根基,可有效解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迷等问题。
2.TPACK框架理论
TPACK框架理论即为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强调教学过程中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呈现,由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等人提出。TPACK框架理论强调三大核心要点:教学法知识(PK)、学科内容知识(CK)以及技术知识(TK),将三大内容整合之后,形成“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知识,从而将“劣性问题”(Wicked Problem)以超越原本学科内容的方式呈现,这一教学方法更为智慧化、个性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更全面。基于此理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应改变传统的“唯知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呈现三大核心知识交叉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激发其内在英语学习动机。
问题探究: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学校应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所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教学工具应用极端化凸显、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不充分、教师信息技术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桎梏着改革的步伐,降低了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重新审视问题,方能找出症结,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1.教学工具应用极端化凸显
在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多会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这类设备可将抽象化的文字生动化、直观化,激发大学生的外语习得兴趣。但是,很多英语教师会直接将教材中的文字“搬运”至PPT课件之中,在课堂教学时,对着PPT课件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实际、英语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同时,课堂中也缺乏信息技术之下的“多维交互”,没有彰显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气氛低迷。另一方面,部分英语教师未能整合网络英语学习资源与教材内容,不加筛选地将网络素材“搬运”至课堂之中,给大学生呈现的英语内容复杂、主题不明,严重影响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难以高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2.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不充分
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代表着新型网络工具、平台的快速迭代升级,学习APP、学堂在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雨课堂等学习平台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强有力的保障与基础。一般而言,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功能较为完善,囊括“教、学、做、考、评”等多重教学环节。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授课仍以传统讲授为主,较少使用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学计划、作业管理、资源与考试管理等功能使用得不够熟悉,仅将教学平台视为播放音视频的载体、数字化英语教材而已,导致大学生使用学习平台时动力不足,无法利用平台提升英语水平。
3.教师信息技术的指导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支持下,强调高职英语教师在大学生使用多重网络学习资源时给予实时指导,以提高其英语学习的效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的指导能力不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是以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为载体开展教学,借此提高“教”的效率、丰富“教”的形式,但是对如何利用相关软件、平台等开展“英语+专业”的虚拟仿真实训、鼓励大学生基于专业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拓展式学习等涉及较少,导致大学生无法将英语与未来职业相关联。
策略探究: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分层,梯度式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运用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校级隔阂,为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清晰认识到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和采取分层教学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切入信息化教学内容,梯度化实现英语总体教学目标。
(1)梯度化实现语言技能目标
外语语言技能囊括听、说、读、写四大内容。这四种技能侧重不同,缺一不可。故此,英语教师可将语言技能目标划分为三大水平。以“说”为例,英语教师可将目标分为:A类目标,标准为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够用英语简单地表达自我观点;B类目标,标准为语音语调流畅自然,能够熟练地与他人交流某一话题;C类目标,标准为语音语调流畅得体,能够恰当、快速、准确地用英语回应他人问题,并正确表达自我观点、态度。设计好教学目标之后,英语教师可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练习题、测试题,并借助云计算技术科学精准分析每位同学的“说”能力,从而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辅导内容。某些网络学习平台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倾向、个人兴趣爱好等提供场景化学习内容,助力其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英语语言技能。
(2)梯度化实现学习策略目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空间的自主性、自觉性,学生可以“自助餐”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设定学习目标,监控自我学习行为。所以,高职英语教师应指导大学生提高英语信息的处理能力,借助大数据分析学习问题、总结英语学习经验。高职英语教师可从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资源运用、自我调控四大维度出发,引导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场景化学习中不断练习。平台后台会分析学生的练习结果,并形成个性化学习报告,从而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学习能力中的空白,持续优化学习策略。
2.整合信息化资源,优化英语学习环境
外语学科具有典型的知识点散乱、条理性较差、内容繁杂等问题,教师不能像理工科一样通过实验、公式等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学习。加之在外语学习中,还有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有的学生在学习词汇、句式、语法等时感到困难重重。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其整合、融会贯通至教学内容之中,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其改变固有应试学习思维。
(1)整合教材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多为《实用综合教程第三版》(国家规划教材),重视英语实际应用,强调以大量练习的形式助推大学生英语产出。故此,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应以“做中学”为重心,将不同教学单元的练习题进行趣味化、互动性设计,并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呈现,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如在讲授第2册Unit 3 Fast food之前,英语教师可提前在雨课堂等网络平台发布预习作业“Why the fast food is so popu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Do you like fast food? Why or why not?”等等,要求大学生在网上提交答案,并进行统计,激发大学生认真思考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词汇、句型和语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整合课外资源
高职英语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外语语言学习为契机,灵活融入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内容,不断延展英语学习的广度、纵深英语教学的深度。英语教师应将“职场英语”“英美文化”等内容适时切入教学之中,将Heroes and Villains、A History of Britain、Clash of the Gods、Status Anxiety等优质纪录片在网络平台推送,以提高高职大学生对学习英语重要性的认知,增强英语学习的自我内驱力。如在学习第2册Unit 3 Fast food之后,英语教师可为学生推送Chocolate Perfection With Michel Roux Jr(《深入巧克力世界》)、Ainsley and Len's Big Food Adventure(《美食大冒险》)、Eat:The Story of Food(《舌尖上的故事》)等,以扩充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
3.信息技术赋能,助力英语教学方式革新
信息技术时代,高职学生俨然已成为“互联网原住民”,其对网络空间的信息接受性更强,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愈加成熟。故此,高职英语教师可利用MOOC、微课等方式助力课堂革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MOOC平台可助力课堂革新
慕课(MOOC),其实质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上,可随时随地体验课程、查阅资料,教学计划、测验、学习、评估等流程极为严谨完整,能够动态、实时地监控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教学共同体”的形式进行课程开发,以本校学生英语学习实际为基点,设计教学脚本、录制教学视频。上课前,英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观看视频、完成自测,在问题区、讨论区、知识拓展区以及资料下载区等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在课后,英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平台提交作业、进行小结测评、开展问题互动,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
(2)以微课强化教学重难点
微课是信息化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英语教师可通过微课在简短的时间内呈现教学重难点。一个高质量的微课能够生动剖析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从而实现深度学习。高职英语教师可分主题录制听、说、读、写四大内容的微课,如纠音微课可将易错点进行详细讲解;语法微课可将每单元重要语法点进行串联;文化微课可以“中外文化差异”为主,对比式呈现文化差异,以差异化的方式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英语学习诉求。
4.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之下的教学评价应以动态、实时为主,重视学习过程,理性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如测验数据、学习偏好数据、学习态度等非结构化数据,科学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效果,助推师生明确“教—学”方向。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可实施多主体评价,在师生、生生评价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以第三方视角审视大学生的英语课堂参与度、合作度以及完成度,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深度学习效率、教师开展精准的教学反思,促进英语课堂革新。
结 语
高等教育革新已成功迈向信息化时代,相关人士的观念要改变。在扑面而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中,高职英语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转变教育观念,明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发展,助推课程改革纵深式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应开展教学分层,梯度式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整合信息化资源,优化英语学习环境,让信息技术为教学赋能,助力英语教学方式革新。教师可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培优提质”的过程中高效率实现英语教学,持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梁丹,程旭.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观察[N].中国教育报,2323-2-1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04-18)[2020-10-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EB/OL].(2020-06-24)[2022-04-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7/t20200702_469886.html.
[4]万昆,饶爱京,徐如梦.哪些因素影响了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投入?——兼论智能时代在线学习的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21(6):97-104.
[5]Lambert,C.&G.Zhang.Engagement in the u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s foreign languages:The role of learner-generated content in instructional task desig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9(2):23-24.
[6]余晓燕.对国内交互性语言教学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十二种外语类核心期刊(1980—2006年)的统计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8):135-136.
[7]王小芳.信息技术背景下英语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要素挖掘及案例分析——评《高校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微课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2,17(9):1064.
[8]曹畅,邱美玲,等.基于BYOD环境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以《专业英语》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5):75-79.
[9]高启荣,谢莉,龙双燕,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课堂——以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6(9):93-95.
[10]壮蓉,孙艳婷,张文娴.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互联网+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及实践[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9(2):129-130.
[11]郑琪,洪明.国外高校“移动学习”项目的成效与问题分析——以斯坦福、赫尔新基和比勒陀利亚三所大学为例[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101-104+109.
[12]郑春萍,卢志鸿,刘涵泳,等.虚拟现实环境中大学生英语学习观与学习投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1(2):85-92+101+13.
(任林香: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