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尤其是在区域性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为学前教育水平提升补充了有生力量。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明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意义和内容基础上,分析模式构建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培养模式优化路径,以此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提升学前教育水平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前教育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通用性职业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2024JYC09)。


引  言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较为滞后,传统培养模式中,主要是以理论传输为主,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就业能力滞后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求。校企合作平台搭建运行,成为学校与企业同步参与人才培养的桥梁,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在当前高职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还存在某些方面问题,对人才培养成效产生影响,结合实际对培养模式运行进行优化,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背景与意义

1.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时代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学前教育专业起步发展仅有二十余年历史,在学科建设方面,主要是参考原有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存在一定偏差。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家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实效得以有效彰显。但是就整体上而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整体发展还较为滞后,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学前教育机构多元化发展要求。校企合作模式提出后,多数高职院校开始强化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学校或二级学院为主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活动。但是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情况调查,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中还存在多方面问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效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何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求,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

2.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

基于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现状,坚持以学前教育人才需求为基本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优化,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新时期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参与能力,能够树立为学前教育奋斗的责任担当意识,全方位提升个人实践创新能力。校企合作项目实施,能够更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运行,能够有效弥补高职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的薄弱环节,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养,为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创新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校企合作平台的高水平运行,能够使学校更加直接的了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动态,及时对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全面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为高职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校的组织实施

1.项目搭建

针对新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本学院以“深化基础、强化专业;理论与技法相融通;实践与特色相结合”为指导思想,搭建校企合作项目平台,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完善的平台支撑。

在项目搭建中,明确“五育结合、能力为先”的主线要求,明确学校与合作机构组织在项目运行中的作用,明确“校—师—生—机构”相互衔接的支撑条件,优化“双向互通、校企共建”培养体系,分别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流程、方式、管理、环境等标准,由学校教师和合作机构教师同步合作,完成所有教育内容。

项目合作依照学年递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合作内容主要是以参观访问为主,引导学生从学校训练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场景。第二学年安排1—2周保育实习训练,由学校教师和机构导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对应的知识点与技能要求,机构导师负责知识点融通与技能培养,逐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第三学年则是安排顶岗实习活动,机构导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传学生实习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由配班老师转向带班老师,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备在一般幼儿教育机构从事学前教育与保育能力。

2.合作机构组织

合作机构组织的选择与沟通是校企合作运行的基础,联系学院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幼儿园、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儿童康复机构、儿童福利院等多种类型,了解合作机构在人才方面的具体需求,结合当前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细化不同合作结构所需要实施的合作子项目,便于学校方面组织对应学年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合作机构组织过程中,面临最多的问题在于相关机构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性不足,尤其是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阶段,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极为有限,更难以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要求。因此在合作前期深入沟通,了解合作机构运行现状、准确分析人才需求,采用双向互通培养方式进行合作,由学校采用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采用提前定制方式降低机构人才招聘成本,为双方合作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3.项目融合实施

项目融合实施是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阶段,在具体合作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和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合作机构能够实时上传学生实习情况,学校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能力变动情况,通过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引导学生切实融入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某一阶段校企合作项目运行结束后,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对学生个体实训情况进行全方位会诊,分析不同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特性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性改进优化,确保校企合作项目运行成效彰显。

4.实施成果

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运行,人才培养成效得以不断提升,近四年来,共计组织18批次不同形式子项目,参与学生达到600人次。学生反馈个人学前教育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进入合作机构就业学生近100人,有效解决合作机构人才招聘困难问题,同时也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学校方面则有效解决学生就业率不高、毕业生推荐难度较大问题。其他学生也能够具备同类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竞争方面优势,找到较为心仪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也使得教师更加明确高职院校就业导向作用,为现有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思路指引。

高职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构建

高职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体系运行具有明确的引导方向。结合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求,校企合作平台活动应当涵盖如下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学前教育活动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知识贯通能力,以现代学前教育理念为依托,形成完善的知识内化体系。(2)实践能力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学前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以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理论为基本指引,配合学前教育机构办学要求,高效完成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3)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准确发现幼儿学习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解决教育活动开展中的问题,推动幼儿教育方式不断优化,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活动质量。

2.人才培养流程构建

校企合作为基本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单纯的学校教育活动开展有明显差异,培养体系运行应当遵从如下流程要求:一是在人才培养活动开展中,要根据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找到合适的合作机构,除专门的幼儿园外,还应当包括托儿所、早教中心、家庭托儿站、感统失调培训机构等。二是根据不同机构人才需求特征和学生专业特长,进行双向选择,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性,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要由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通力合作,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活动计划,由学校教师和机构导师共同参与,开展丰富的人才培养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四是要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入职形式,尽量实现由校企合作项目到人才招聘的合理转换,有效降低学前教育机构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本,确保学前教育机构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3.人才培养方式构建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学前教育之间应当通力合作,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完善校企合作项目运行的具体方式与手段。以当前多数学前教育活动开展所采用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方式为例,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教育活动开展的意义,生活日程制定的基本依据,熟悉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在组织学生参与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活动时,要能够引导学生以主体形式参与到幼儿入园、早操、教育活动、间隙活动、自由活动、盥洗、进餐、睡眠、户外活动、离园等各个环节,能够明确每一环节活动组织应当关注的重点,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同时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活动时,机构导师还应当充分发挥实践指导作用,准确发现学生实践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彰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效。

4.人才培养管理构建

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前教育机构参与积极性是影响培养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最为薄弱的环节。要确保学前教育机构真正融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明确其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管理地位,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教育机构能够从自身需求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对应的管理工作。管理地位体现,需要以相应的制度为支撑,学校方面要尊重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主体作用,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同时,在人才培养体系运行中,还应当明确学生综合能力评估标准,由教师、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共同组成专家团队,采用德尔菲法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动态化调整评估指标及权重,对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活动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进行准确评估,为学生自我提升和学前教育机构人才选拔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

5.人才培养环境构建

高职学生群体具有生源复杂、思想多元化、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差异大等方面特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强化良好教育环境构建,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提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积极性。环境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校园舆论环境,利用校园广播、新媒体平台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企合作模式,认识到个人思想素质与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二是职业导向舆论环境,以工匠精神内涵为基本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培养自身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和爱岗敬业精神,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三是构建新媒体舆论环境,通过搭建新媒体宣传平台,制作校企合作实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的意义,了解学前教育职业特征,为理论与实践融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高职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

1.优化对接途径

高职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要确保培养成效充分彰显,培养目标高效达成,首先需要学校层面主动出击,强化与学前教育机构对接。在深入了解学前教育机构人才需求基础上,构建三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时,应当在遵循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范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基础上,更多地考虑学前教育机构的现实需求和切身利益。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活动形式时,应当加强与合作机构的协同沟通,了解合作机构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人才培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学前教育机构而言,应当通过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衔接,以各种形式融入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能够较好地了解学前教育新兴理论动态,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则能够降低机构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成本投入,提前介入人才培养流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奠定可持续发展良好基础。

2.优化运行机制

学前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运行中,要确保人才培养活动有序、规范发展,就必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综合平衡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利益诉求的运行机制。在合作项目确定前,双方应当围绕各自关心的问题,深入做好各个方面沟通,了解彼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诉求。在制定合作协议时,应当以平等合作为基础,明确项目运行中人、财、物的具体投入方式、投入比例以及对应的监管措施,确保各项投入及时到位,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实践培训活动开展要求。在合作机制中,还应当明确学生实践具体问题的解决方式,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基本导向,推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前教育机构之间深入沟通,全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效。

3.创新指导方式

学前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与学前教育事业结合发展产物,在校企合作平台运行中,必须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学生成长特征,创新教育指导方式。以现代学徒制方式为例,通过学校教师和学前教育机构专业教师的深度合作,以联合传授方式实现学生技能的高水平培养,依托规范化的课程标准和考核体系,能够更为准确地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在进行具体项目指导时,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前教育环境为基本支撑,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学前教育岗位要求,实现个人快速成长。

4.完善评价体系

优化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实现学生成长过程性评价,有效改善人才培养和学前教育活动开展不足,是推动校企合作全面优化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将评价主体分为教师、学生和学前教育机构三个方面,分别从不同侧面明确人才评价的要点,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分解。在评价内容方面,应当将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作为重心,通过指标权重形式完善评价层次,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覆盖,确保评价结果公平性。在评价方式上,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月度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针对评价结果显示的普遍性问题,要能够及时分析校企合作运行方面的原因,从教师、学生、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此确保培养目标达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5.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投入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投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是校企合作平台运行应当关注的重点层面。针对当前多数学前教育机构人才力量薄弱,硬件条件投入不足等方面问题,学校层面在组织校企合作项目时,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实践培训方式进行优化,通过教师力量的合理搭配,将教学支撑优势条件充分发挥出来。在硬件设施投入方面,则应当由双方共同入手,围绕校企合作项目运行要求,积极开发社会支持力量,逐步加大投入力度。高职院校层面则应当增强理论教学方面的投入,推动理论与实践教育有机统一,为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  语

新时期高职学前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支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在深刻认识校企合作优势基础上,强化相关方面理论研究,强化与学前教育机构的沟通协调,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指导方式、合理构建评价体系,加大师资力量建设投入,为提升人才培养成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仝玲.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分析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22(24):58-60.

[2]甘艳,周寒.“1+X”证书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初探与反思——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风,2021(34):67-69.

[3]李颉.工匠精神导向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9):126-127.

[4]周娜.“校园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2021(7):23-24.

[5]闫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浅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4):120-121.

[6]舒志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研究——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356-357.

[7]冯国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20(2):138-142.

[8]张晗,范从月.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23-25.

(吴文青: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