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分军校的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所需的能力素质关联不紧密,对学员未来任职能力支撑度不够。本文对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创新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实案驱动的教学模式创新方法,以及四维四阶的评价考核模式,并介绍了在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以期对军校基础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助力精武强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案驱动  四维四阶  岗位特色  实践能力


引  言

在军校教育中,瞄准岗位实践开展教学,就要以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问题为背景,以战备训练内容为素材,以作战难点和热点问题为重点,参照部队训练体制机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它是军队院校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的必然举措,而教学开展是否满足岗位需求,将直接决定毕业学员是否能达到“毕业即上岗”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岗位实践的开展应当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体现在课程体系全域中。而军校基础课程如何紧贴岗位的能力素质所需,体现向战为战的根本导向,是军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难点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在实践中以《军事运筹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该课程是运用数学的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的计算工具,对军事问题开展定量研究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中涵盖了大量数学方法。同时,它又需要凸显军事特色,以培养学员科学运筹的现代作战理念,是指挥类专业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在军校教育中具备代表性。这里结合对《军事运筹学》实施教学模式改进的实践经验,对军校基础课程中强化岗位实践能力培育的方法浅议一二。

基础课程对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军事院校中强调岗位实践的做法是较为普遍的,在世界主要的军事强国中,针对岗位实践能力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以美军为例,为适应全球部署的需求,进一步了解对手的行为模式和作战方式,在军校中开设了大量潜在对手的文化背景、作战原则、作战方式、武器装备等内容的课程;为促进军校了解装备,在教学中应用现役军事装备,结合半实物、数字化仿真手段,实现对战场环境(甚至包括复杂电磁环境)的模拟;在一些实战演练中,往往也能看到军校教官和学员的身影,他们作为作战力量直接参与其中,对于什么是作战岗位所需就有了很直观的认识。

而在我军院校对于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中,一般认为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训练场地的设置模拟岗位环境;二是教学训练的组织实施突出实战要求;三是教学考核组织形式遵循岗位作业标准。对于军校的专业课程,依托理论的具体运用场景或部队实装,往往能够较好地代入实战情景实施实践能力提升。但对于基础课程而言,如何将理论联系到作战实际,如何发挥课程对学员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一直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难点之一。

《军事运筹学》课程作为军事指挥的基础理论之一,兼具基础理论和军事特色。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军校的基础课程,包括本课程在内,所需要克服的一些不体现岗位需求的痼疾体现在:一是课程教学目标往往侧重知识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明确的学员未来任职岗位的能力要求有所脱节,没有回答本课程在学员能力体系构建中地位作用和贡献度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课程教学中与专业应用关联不紧密,体现军事特色不够鲜明,代入现代作战场景不够充分,与地方高校类似课程教学较为同质化,没有体现出服务于备战打仗的鲜明特色;三是教学方法单一,虽然在开展实战化教学的号召下,包括基础课程在内的军校诸多课程都能引入战训案例,开展案例式、研讨式等创新教学方法,但案例在较多时候仅作为“引子”使用,对其理解流于表面,挖掘深度不够,与理论知识的耦合不够,在某种程度而言“浪费”了案例资源。

“实案双驱”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要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因此,军事院校的课程教学必须坚持能力培塑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实案双驱”教学模式面向基础课程对学员岗位实践能力支撑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实战案例的深入剖析,形成岗位实践与课程思政并举,实现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共生培养。

“实案双驱”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实践和调研活动,选取能够体现任职岗位需求的历史经典战例、当前战训案例和未来作战想定,以之为出发点和主线支撑教学活动;在知识能力维度上展示案例演进,通过情境构设、提出问题、分析建模、引入方法再到回归实践的完整闭环,来帮助学生理解应用、掌握方法,体现实战化教学的正确导向;在思政维度上以案例为载体拓展思政空间,基于实案的产生与发展、变化与控制、组织与决策以及成败与得失的演进过程,通过知识点与思政要点的一体化设计构建课程思政矩阵,实现军事理论和政治理论的相互印证;以岗位典型作业流程为框架重塑教学内容体系,加深学员对于理论应用方向的理解;通过上述系列措施最终塑造学员良好实践能力,锤炼过硬作风。如图1所示。

20241212101015725-72-e39a2.png

“实案双驱”教学模式的实施

实施“实案双驱”教学模式,重点是把握向战为战的根本方向,提升学员学战研战风气,具体有以下几个阶段。

1.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作战运用过程与知识认知规律相一致”的原则,将作战实践问题作为教学的“纲”,将理论知识作为实践问题的“目”,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参考岗位典型作业流程,以《军事运筹学》课程所服务的作战指挥为例,先完整构建出一个作战筹划周期流程主线,在融合参考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整编优化,代入作战视角。同时也要解决好作战叙事逻辑和知识认知规律间的矛盾,消除盲点断点,对教学内容接续关系进行合理统筹。

2.系统整编实践案例

在“实案双驱”教学模式下,教学案例是进行实战化教学的载体,因此要在瞄准当前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基础上,紧密连接部队、广泛调研采集,整编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集,案例的选择需要能够很好体现作战运筹基本原则或者现代航空兵作战典型特点。它既可以来源于经典战役,也可以取自于实战演训,或者是鲜明反映军事变革方向的未来作战想定。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教学内容遴选作战案例,案例的选择应当注意紧贴学员未来任职岗位,以案例构设课堂的问题情境,带领学员辨识其中的核心关键问题,引导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开展学习。

3.深入案例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对案例分析串联教学内容,不同于传统的案例式教学中“来自案例、回到案例”的理念,“实案双驱”教学模式要求基于实践问题开展理论讲授,通过展示作战的运筹、组织和决策过程,讲授作战指控要素所需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基于作战实践问题讲适用方法”。因此,在分析中应当特别注重对案例矛盾的解构,它不仅是在实践中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更是制胜机理所蕴含的关键所在,甚至还包含了交叉学科的关键内容,也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支点之一。通过将案例抽象化,结合数学工具建立问题模型,引出理论教学内容。

在理论讲授中,以理论计算和仿真推演对战例解构分析,并和真实作战过程相互印证,知识讲授不再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而是作为作战问题的注脚,以“夹叙夹议”的方法进行讲授,以此加深学员对作战实践问题和知识应用的理解。

4.耦合案例开展思政

在课程思政维度上,同样按照“基于作战问题讲适用方法”架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要点进行整体设计。既明确哪些知识点需要进行课程思政,也明确形式和方法。对此,可以采用课程思政与理论知识的关联关系矩阵,构建一体联动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实现课程思政的规范化和全覆盖。以《军事运筹学》为例,可以围绕战例的产生与发展、变化与控制、组织与决策、成败与得失“四阶段”,映射哲学思辨与创新理论、优良作风与岗位需求、党史军史与军事思想、理想信念与力量之源“四板块”,以案例的演进逐步深入,接续提高。这样不仅强化了学员对于思政内容的印象,也加深了对作战问题中理论应用的理解,使整个课堂不仅有课程思政的细节,也有思政的整体氛围。

5.搭建平台促进实践

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回归实践。在课程实践环节中,通过利用红蓝仿真推演系统和数学仿真工具,基于实案建立模拟作战规划和指控流程,一方面考察学员对作战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员接触了解实装,结合系统深化理解理论教学内容。通过上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重构,可以较好地支撑课程教学能力和素质目标的达成。

6.环节增效进行考核

岗位任职首重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中定义了能力生成的“四维”,从知识记忆、掌握应用、联系实际、应变能力等方面构建合理指标体系。以贯穿课程学习全过程的多维度“练习+考核”模式代替单一传统理论考核,创新引入“作战研究报告撰写-案例研讨-现场策问”三项考核环节,与理论考核一道,形成了考核评价“四阶”,确保要求提升,能力递进。实现了教学“从实战中来往实战中去”的完整闭环。如图2所示。

20241212101015692-23-2c65a.png

相关课程建设

开展“实案双驱”教学模式的实践,除了与岗位实践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外,教学资源的支撑作用尤为重要,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对课程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1.教材建设

随着教学模式向着注重岗位实践的方向发展,教材建设也应当适应新的理念和要求。应当在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专业学员未来任职岗位特点,编撰特色教材和配套资料。以《军事运筹学》课程为例,教学团队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编撰了《航空兵军事运筹》教材和《航空兵作战案例库》等指导材料,较好地体现了军事运筹学理论在航空兵作战中的应用。

2.案例库建设

应当着力发挥科研实践对教学的反哺作用,紧密连接用人单位,广泛调研采集,积极整编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类案例和教学想定,并且在案例整编时,即应当构建课程思政矩阵,为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预留接口。以范例课程为例,教学团队发挥团队与备战打仗联系紧密的优势,整编了我军经典战例、战训案例和未来作战想定共计案例63个,以支撑课堂教学。

3.数字化工具

主要包括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模型算法资源,以及在未来岗位工作中可能涉及应用的电子系统等。数字化工具既要体现先进性,它应当是岗位实践中正在应用的系统;也要体现前沿性,能够体现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帮助学员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具备宽广的专业视野。以范例课程为例,教学团队将四套红蓝实装系统用于课程教学,可支撑对战役战术层级作战问题的复现和研究,可用于对联合作战中的主要军事问题进行仿真推演;在学术研究、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模型算法资源库,既包括运筹学经典理论的数学模型,也包括各类前沿算法模型。

4.线上教学资源

包括慕课、微课及各类学习共享平台在内的线上资源,不仅能够增强学员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实案双驱”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上需要实施案例研讨、现场策问等更富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而敦促学员利用课下碎片化时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就尤为重要。因此要特别注重建立覆盖所有理论教学要点,特别是和数学推理相关的知识点的线上教学资源。以范例课程为例,通过课程建设项目以及自觉自发行动,团队录制了涵盖课程所有教学重难点的系列微课共计五十一节,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学员开展以自学为主题的学习。

5.教师能力建设

开展“实案双驱”教学,需要教员在战斗员、研究者、示范者、引导者、解惑者的角色间切换,重点在四个方面开展教师能力建设:(1)促进教员钻研作战,知战晓战,在专业领域过硬;(2)练好语言表达、作风举止和操作示范等方面的基本功;(3)借助理论学习、党史学习机会,要求教员读经典、晓战史,理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联关系;(4)强化教员为党和军队的事业培养接班人的使命责任感。

教学模式改革预期成效

1.育人质量显著提高

对军校课程特别是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开展面向岗位实践的教学,打牢了学员后续自主进行军事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强化了他们作战指控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为战育人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从开展教改的实践情况来看,与其他专业同期学员相比,实施“实案双驱”教学模式改革期班本科学员明显了解作战更多,进入状态更早,实践能力更强。根据统计,两年以来教改期班中共计有29人次参与了单位所支撑的重大演训活动,发挥了应有作用,很好地激发了学员强军有我的使命责任感。同时,有6人次在全国兵棋推演大赛中斩获奖项,体现了良好作战运筹能力。

2.服务战训能力生成

开展面向岗位实践的教学,其准备过程需要教员深入研究作战问题,这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员深研、精研作战;研究成果是对军事规律的总结提炼,不仅服务教学,同时也能服务部队演训,起到了很好的成果转化效果。自实施该教改方案以来,《军事运筹学》课程通过对热点军事案例决策运筹的研究,近三年来教学团队骨干共计有14人次参与高级别演训活动,向军委和空军首长汇报作战问题研究成果,在教学以外起到了一定决策辅助作用。

3.课程建设再上台阶

开展“实战双驱”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有力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质量将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走高,教师整体业务能力也能在实战化教学的实践中得到极大增强。同样以团队实践为例,近三年间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一次,校院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共计16人次。2021年,《军事运筹学》课程被认定为陕西省一流本科线下课程、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同年,《军事运筹学》课程在空军工程大学首届课程思政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结  语

基础课程如何支撑岗位实践一直是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痛点,这里以《军事运筹学》课程为例,探讨了一种以实案为主要驱动力、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优秀岗位实践能力、塑造良好军人作风的教学改革举措。以上实践经验将为如何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面向岗位实践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军队院校教学服务于备战打仗,更加强调学员开展实践,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进行案例式教学,更要让学员深度参与其中。本文虽然对作战案例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浅探,但对如何用好战例营造沉浸式的课堂氛围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也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曾璞,欧英力.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创新[J].国防科技,2014,35(5):15-18.

[2]丁丹,杨柳.引入实战任务的沉浸式教学——以宇航与测运控技术实践公开课为例[J].高教学刊,2021(35):70-73.

[3]侯春牧,董洪强,王亮.军队综合大学实战化训练研究[J].国防科技,2014,35(5):11-14.

[4]刘辉,李志辉,李其修,吴向君.实践课程实战化教学组训和考核模式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6):176-179.

[5]田海涛.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环境建设探究[J].科教文汇,2020(15):53-54.

[6]张亮,廖昀喆.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问题与对策——基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1(4):150-154.

[7]陈锋,张胜山,任玉彬.实战化背景下的军事人才培养思考[J].继续教育,2018(2):62-64.

(肖吉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空管领航学院;闫天: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康晓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