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安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全面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龙头性地位,强化顶层设计,塑造特色优势,深化内涵建设,学校事业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世界一流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学校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高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再次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党建领航,事业发展举旗定向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高规格统筹谋划,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的“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双一流”建设办公室,持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建设机制,先后确立“政治能力提升年”“学科建设年”“开放发展年”“高质量发展年”等年度发展主题,入选陕西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着力构建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学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锚定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自觉瞄准国家战略,自觉服务行业需求,自觉适应时代变迁,明确了探索新时代西部资源有限型高校创新发展之路、行业特色型高校转型升级之路“两个路径”;立足理工类多科型的学科基础,确立了“工科登峰、理科振兴、文科繁荣、交叉突破”的学科发展“四条主线”;聚焦“双一流”建设任务,制定实施夯实发展根基五大建设、塑造发展动力五大改革、服务国家战略五大布局、急需人才培养五大模式、学科交叉融合五大行动的“五五战略”举措。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提档升级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主动将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内化为学科创新发展动能,坚持谋长远、重内涵、强质量。建立起学校、学科建设部、学院及学科责任教授分级负责、行政推进与学科带头人双轮驱动的学科建设长效机制。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一体化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超前谋划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了以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为主体,以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相关学科为支撑,辐射多个领域的“大交通”“大地学”“大人居”一流学科体系,构建了包含特色优势学科博士点、工程专业学科博士点和应用基础学科博士点在内的行业特色人才培养学位体系。

20241205090810278-91-fd60f.png

近年来,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重大突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稳居中国最好学科榜中的一流学科前列。新增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社会科学总论、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环境科学与生态、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3‰。在U.S.News 2024—2025世界大学排行榜及学科排名中,学校国际排名连续五年上升568位,土木与交通学科位列U.S.News全球大学第14名。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共上榜6个A+专业,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位居全国第一。

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夯实一流育人根基。聚焦“现代、融合、国际、未来、强基”等5大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构建起具有长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聚焦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布局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开设交通领域全国首个华为试验班、成立方滨兴院士试验班、建设茅以升班,“学在长安”人才培养品牌进一步打响。

近年来,学校50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三大学科核心专业全部通过认证,通过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公路学院获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7门。牵头制定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部,被全国百余所高校采用。获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3项、新文科项目4项,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教学竞赛成绩居“双一流”建设高校第47位。学生年度申请授权专利超过400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要赛事中获得国际及国家级奖励1200余项;在2024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中,长大学子包揽竞赛全部特等奖。45%以上长大学子扎根西部,65%以上投身重点行业、重要企业和重大工程,以“基础扎实、实践厚实、作风朴实”闻名业界,擦亮了“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金名片”,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长大现象”。

20241205090810314-98-02686.png

引育并举,队伍建设提质增效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聚焦学科需求、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引育用留”一体化推进工作格局,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一流人才队伍。学校以发挥区位禀赋、岗位吸引、学科地位等三方面优势为核心抓手,创新探索“三位一体”西部人才引育新机制;实施“战略领军人才自主培育计划”“长安学者人才支持计划”“青年英才引进计划”等各类人才支持计划,事业留人创新发展生态初步形成。持续强化服务保障,完善岗位管理、职称评审、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各类人事管理制度,有力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新面貌。

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层次显著提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接近80%,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40%。学校自主培养的彭建兵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职引进的Fwa Tien Fang教授当选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200余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人。学校打造的“三位一体”西部人才引育新机制初显成效,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并全职引进二级单位院长6人,聘请兼职院士1人。

攻坚克难,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坚持“四个面向”,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交通强国、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碳”等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大贡献”六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有力支撑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国家战略工程贡献“长大力量”。

近年来,学校在公路基础设施绿色建养与灾害风向防控、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装备开发、智能网联车载系统关键技术、黄土滑坡及大型崩塌临灾预警、旱区河流与地下水转化动力学过程揭示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创新突破。在交通运输领域获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位列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23项。基础研究实现历史性突破,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收录。发布全球首部《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发展白皮书》。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91个,其中国内高校唯一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三大“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之一。在港珠澳大桥智能运维、深中通道、天山胜利隧道、机荷高速、川藏铁路防灾等大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彰显了“长大担当”。深度参与的涉险事故救援入选2021年全国应急救援十大典型案例,联合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成功预警Alcoy市滑坡灾害。学校创办的国内道路工程领域首本英文期刊——[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获首个JCR影响因子7.9,主办的5种期刊入选公路运输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开放办学,国际合作纵深推进

学校坚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留学长大品牌”,构筑国际学术交流高地。学校主动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新时代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特色路径,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办学新格局,学校的海外“朋友圈”持续扩大,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办学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建设6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公路交通运输领域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与法国高等信息工程师学院合作举办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成立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共建尼日利亚中非交通大学,国际化办学实现历史性突破。五年来先后培养留学生3000余人,培养的学生在中国交建、中国铁建等大型企业的海外项目技术骨干中占比达到三分之一,进一步打响“留学长大品牌”。承担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国际人才培养领域涉陕成果任务,发起成立“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主导并全方位参与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发起国际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标准联盟,入选“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副主席单位,受邀加入地球观测国际组织和世界能源大学联盟。

下一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作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对标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持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全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迭代升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技创新、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国际合作,在打造新质生产力、塑造事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推动“双一流”建设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答好“教育强国、长大何为”的时代问卷。

(蒋玮、张英、邓煜:长安大学发展规划处)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