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悟师道
——读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有感之一
作者:温霞
发布时间:2024-11-20 16:39:1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是中华传统师道的典范,被中华民族推崇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亲近孔子,读懂孔子,便能真正感受中华传统师道的精神气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论语》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印记。这个暑假再读《论语》,读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一书。也许是因为时间的沉淀与工作的经历,我感觉许多语句讲的正是自己的经历或是正在经历的人和事,诠释的正是自己的迷茫与彷徨,反思与自省油然而生。从“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知到“仁者爱人”中的自律与尊重;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放于利而行,多怨”感知到“德不孤,必有邻”中的必然与高洁;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感知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信念与追求;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感知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自强与自立;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平淡而真切的表达中感知到为人为事的原则与真理;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也”感知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华传统师道的先进理念。有专家说:经典的巨大力量,在于阅读与思考空出的留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填补认知上的不足,从而获取内心的喜悦。读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给予我的正是这样的收获与喜悦。
心得之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首句,在再次深入研读思考的过程中,我也有了新的收获。“学而时习之”的“习”,过去我们多讲给孩子们的是“温习、复习”。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注释:在古书中,“习”还有“演习”“实习”的意义,比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仪”“习射”。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乐、射、御这些,非演习、实习不可。《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家,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古代繁体的“習”字上面有个“羽”,代表鸟儿的一双翅膀。故《说文解字》说:“习,数(音shuò)飞也。”表示小鸟在反复多次的练习飞翔。再读朱熹先生对这句话的注解:“说、悦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从“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一句可知,朱熹先生也是以鸟学飞为例说明:人的学习就要像小鸟反复学飞一样,终会成功翱翔蓝天。可见“习”的本意,就是演习、练习,就是要将所学的内容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感知、领悟、巩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也只有这个时候人的内心才是愉悦的。由此可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阐释的实际是学与行的关系以及知行合一的道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自主探究、实践交流中实现的知识建构,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强调教育者要通过提供机会让学生探索、实验和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李政涛教授说:现代课堂的标准是把提问权、质问权、评价权、工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自主自立中学习,“我的问题我来提,我的问题我来想!”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产生厌倦,是因为看不到所学能解决其生活中什么问题。教育内容只有与生活实践接轨,方能更大地激发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时习”之“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探索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试错探究、合作交流为框架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以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大单元整体推进、多元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基于问题的自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以语文学科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驱动,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融,更新语文学习情境,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整合语文学习内容,设计丰富、积极的实践活动,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使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数学学科更加倡导:以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进而理解知识、探究规律、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新时代赋予“学而时习之”全新的思想与理念,教育工作者应以时代的要求为己任,立足岗位实践,和孩子们一起用行动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丰富内涵。今天,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汲取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精髓,融合现代教育者的思想与行动,让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闪耀时代光辉,并体现在每一位教师的“当下行动”中。
作者单位:汉中师范附属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