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基层教师的精神境界直接关乎育人质量。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为广大教师担当强国建设使命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根本遵循。宝鸡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广大一线教师强化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的信仰追求、视野格局、情怀智慧来科学谋划和统筹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争当“宝鸡好教师”,办好“宝鸡好学校”,在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火热实践中充分彰显宝鸡教育工作者的价值。

20241119095110041-18-171dd.png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所以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是先导。宝鸡全市5万多名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是教育强市建设的“根脉”所系,自身爱党爱国、胸怀大局,坚持国家至上、人民至上,才能引领学生向上向善,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唯有抱定“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筑牢终身从教、教书育人的信仰之基,坚守教育报国的理想,扎根基层才能不迷茫,才能潜心工作不浮躁,方可激发出披荆斩棘、勇毅前行的内生动力。“心有大我”就要心怀“国之大者”,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事业,把争当“宝鸡好教师”作为追求,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至诚报国”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扬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努力把岗位工作做到最好,为新时代宝鸡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力量,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负学生的青春未来,不负家长和社会的期待。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树人先正己,立师先立德。道德情操是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广大基层教师要秉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者情怀,以“经师”和“人师”相统一为目标,下足“自律”和“他律”两个功夫,不断陶冶高尚道德情操。一方面,要秉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信条,自觉坚守精神家园、人格底线,不为物欲所困,不为名利驱使,始终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在日常生活中,慎独自律,省察克治,不断自我修炼;在职业生涯中,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经常对标先进,勤扫思想“灰尘”,以阳光乐观的态度处世,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另一方面,各县区各学校要积极厚植崇尚师德的“土壤”,加强师德教育和培训,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入脑入心入行,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培树一批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宝鸡好教师”,让更多“言传”和“身教”并重的好老师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崇。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强教必先强师,育才先要识才。“启智”就是启迪智慧,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创新教学方式,创设真实情境,启发式地带领学生研究真问题,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减少机械化的作业训练等,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润心”就是滋养学生的心灵,俯下身子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创设有温度的高质量教育,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深入研究学情,分类精准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每个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面对课程改革和学情变化的全新挑战,教师只有保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实力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耐心,苦练教学基本功,创设“宝鸡好课堂”,主动对标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正视差异、包容不足,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搭建舞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才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给学生的知识,学生难免会遗忘,而教师的从教态度、治学精神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教学水平高超、文化素养深厚的教师,不仅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养成乐学善问的习惯,能在无形中引领学生成为虚心问学、笃行不怠的终身学习者。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学需求越来越多样,这对教师的从教态度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精神已然是基层教师的必修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教材,教学工具不单是粉笔黑板,教学场所也不限于三尺讲台,教师需要保持勤勉务实的求学态度,放下架子,持续加强知识储备,做终身学习者和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常怀“空杯心态”和求是创新精神,整合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教学方法,走出盲目自大和经验主义泥淖,做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教学提质的实践者,努力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和竞争中赢得优势。

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办好新时代高质量教育除了要有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更需要广大基层教师心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之心,筑牢“乐教爱生”的师魂,保持甘为人梯、甘于奉献、甘当“铺路石”的操守。无论是在偏远山乡躬耕,还是在繁华都市执教,教师们都应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真心呵护学生成长,以真情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事业优质发展。仁爱的教育不是纵容溺爱,更不是放任自流的“躺平”,而是在宽严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多一份热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耐心少一份嫌弃,多一份敬重少一份敷衍,多一份投入少一份计较,让学生因师爱而进步,让学校因奉献而光彩,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

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为扎根陕西西部的基层教师在埋头“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仰望星空,以“传道”为己任,自觉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追求,既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又要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思想培根铸魂,引导学生放眼世界,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新时代,高擎教育家精神旗帜,用教育家精神烛照心灵,躬耕教坛、砥砺奋进,见贤思齐、拼搏奋斗,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