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对标施策 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石峰虎
发布时间:2024-11-19 09:16:14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
石峰虎,正高级教师,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校长,陕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中骨干校长高研班、全国中学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教育部双名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陕西省首批基础教育骨干校长;西安市“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优秀主持人。荣获陕西省教育厅“优秀领导干部”、“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西安市“教书育人楷模”,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为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特聘培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优师专项计划”兼职导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各级各部门也先后出台了诸多具有针对性的法规、文件和指导性意见。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且多维。遗传、生理、睡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压力、媒体和互联网、童年创伤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其后续的发展影响巨大。如果不及时调整和控制,很多儿童时期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会影响一生。有些孩子的社会功能、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厌学拒学现象;有些孩子会产生消极或暴躁情绪;还有些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或者自残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儿童青少年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面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同时,建立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支持系统,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是预防和处理心理问题的关键。
学校是实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因为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又有专业的教师和教育资源,所以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鉴于此,我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下思考。
面向全体学生是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全面开发其心理潜能,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西安爱知中学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是坚持开齐、开好心理健康课,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戏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定期评估和更新课程内容,创造支持性环境,建立课程评估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适应学生成长和实际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确定适切的主题,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引导学生与专家进行积极互动,以便在交流中释疑解惑,促进心理成长。
三是根据确定的主题,设定适宜的小组规模,学校心理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分析实际案例,讨论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互助互励,培养其情感管理和人际沟通的技能。
四是为学生提供私密和安全的咨询环境。通过建立信任关系,让学生倾诉和表达情感,帮助其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成长。
五是以每年的“5·25”心理健康节和11月的心理健康月为契机,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活动,如心理科普知识宣传展、心理漫画大赛、心理游园会、心理主题黑板报评比等,引导全体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心理能量。
关注特殊群体是关键
少部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特殊,甚至比较严重。这些同学是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一是要早发现,认真组织全体学生按要求参与各级教育部门部署的心理健康筛查项目,通过多途径、多点位的筛查明确重点关注对象。
二是班主任牵头,全体科任教师参加,在日常教学中观察留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并及时沟通。
三是建立“心理委员—学生处—专业教师”三级预警机制,即在每个班设立心理委员,由心理委员关注存在心理健康预警状况的学生,并及时上报学校学生处,由心理健康教师负责核实学生心理异常的预警情况,并根据需要开展干预、转介工作。
四是集中有相似心理困扰的学生,通过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团体沙盘和个人成长沙龙等形式进行干预辅导。对心理健康问题较重的学生,给予隐私保护,建立开放的咨询渠道,鼓励学生自发寻求帮助,以便能够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获得针对个体需求的心理支持与指导。
重视专业教师是保障
学校建立了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和成立了软硬件设施齐备、功能健全的心理健康中心,实施心理健康测评、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等活动。
坚持为全体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和情感支持,提高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如学生心理需求分析,倾听和沟通技巧,情感支持体系建设,心理问题的识别、判断、干预和疏导等。
落实“五育”并举是根本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专项计划”),鲜明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理念。
以德育心。学校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每学期通过开展“十个方面的奖励”评比活动,评选读书之星、文艺之星、劳动之星、文明之星等,树立学生正气,引领校园正能量。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大学校园、博物馆,以及探访红色教育纪念地等,鼓励学生贴近社会汲取先烈精神,树立宏伟的理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智慧心。学校通过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抓好课堂教学管理,上好每一节学科课,让学生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知识积淀、宽广的人文胸怀和扎实的文化素养,以此建立起强大的心理“护盾”。
以体强心。学校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春秋季运动会、冬季趣味运动会、阳光大课间、体育节等,发挥体育运动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育兴趣和阳光心态。
以美润心。为积极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的作用,学校创设了丰富的美育活动,如定期举办绘画艺术展览、音乐会和舞蹈演出,以及开设多彩的艺术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帮助他们发展独特的审美品位,形成高尚人格。
以劳健心。学校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一方面通过劳动实践课、劳技社团、校内义务劳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以“劳动之星”的评选进行配合,让更多学生喜欢劳动和劳技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节假日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也加强了亲子关系,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促进校家社协同是支撑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活动和家校网络互动平台等渠道,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家校合作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学校通过定期举办智慧妈妈成长课堂、开展家委座谈会和研讨会、印发《家庭教育导读》、开辟校报“亲子共学”专版、赠送家庭教育案例集《爱的智慧》等,帮助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畅通沟通渠道,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幸福成长的加油站。
此外,学校积极响应各级宣传、教育、共青团、妇联等各部门的工作部署,面向社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安排心理教师到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位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资源,建立合作网络,为周边其他学校和社区提供支持,协同推进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成长的大小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持续不断地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生命至上”、“五育”并举重要理念,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和干预机制,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