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西安音乐文化传播的意义研究
作者:宋 楠
发布时间:2024-11-14 15:31:35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探讨了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并研究其对西安音乐文化传播的意义。通过对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特点和教学实践的分析,阐述了其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化认同感的积极影响。此外,文章还强调了这些作品在传承与推广西安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积极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性、时效性,通过多角度、多元化向社会展示秦派风格,可通过创新性的视角为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地方音乐文化推广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秦派风格 弹拨乐作品 教学应用 西安音乐文化 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西安市202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对新时代背景下西安音乐文化传播的意义与研究》(项目编号:23LW162)。
引 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文艺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完美体现。习近平文艺思想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为推动西安音乐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西安作为承载着中华五千年历史印记的十三朝古都,千百年间的光辉胜景不仅为这座古城提供了深厚的根基,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西安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之上,不仅诞生了以西安鼓乐、华阴老腔为首的具有极浓秦风秦韵特色的传统音乐、戏曲,更有秦筝、秦派二胡等在演奏技巧与乐器音色上极具特色、别出一格的,具有陕西地方文化特征的中国传统乐器。而弹拨乐正是中国传统乐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大类,生长于西安本土的秦派风格弹拨乐在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承载重要的使命与义务,它与西安音乐文化密不可分,二者就像是连理之木,共生互利、共同发展。
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的历史渊源及研究现状
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初。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以琵琶、阮咸为首的弹拨乐器在宫廷和民间流行,这两种乐器所具有的鲜明的色彩风格,与当时人们对强烈情感的抒发一拍即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演奏效果完美契合了唐代民众的音乐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鲜艳色彩的追求,这就为秦派弹拨乐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明清时期,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伴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秦派风格弹拨乐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回望秦派风格弹拨乐发展的历史进程,先辈们不仅一直坚持结合本土风格改良与创新乐器的形制与演奏技巧,还根据陕西各地的音乐风格创作了多首具有秦派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是传入西安的中国传统弹拨乐与西安本土独有的秦地音乐文化二者融合最直观的体现。至此,秦派风格弹拨乐独立作为一个音乐流派,开始以更加专业的形式被规范和传承。
当今秦派风格弹拨乐包含的内容甚广。首先是以秦筝为代表的音乐流派,这些音乐流派所创作的作品,或以陕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为主题,或以陕西地方的特有音乐元素、戏曲歌舞为素材,但总体都包含着音乐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以及对三秦大地的钟爱。例如,秦筝作品《秦桑曲》,取材自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五陵吟》的作曲家魏军以“五陵”指代汉唐故地,突出乐曲中的陕西音乐元素;琵琶作品《渭水情》以秦腔牌子曲《永寿庵》为素材,充分运用了西北地区风格的音阶曲调;《柳丝》更是将陕西地方音乐特色与平湖派琵琶的演奏技法相结合,体现出“长安情,平湖韵”;阮乐作品《终南古韵》以秦岭的终南山为意境,勾勒秦川山水美景;《望秦川》则运用陕西音乐语言,充分发挥陕西地方音乐苍劲的感染力;柳琴作品《故土情愫》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秦腔旋律为素材,直观地体现出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扬琴作品《秦殇》,以一个秦国败将的独特视角描绘了巨鹿之战的慷慨无奈。这些都是扎根于西安本土音乐文化的极具代表性的秦派风格音乐作品,它们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彰显着秦风秦俗,描绘着秦地的山川河水,表达着音乐家对家乡的热恋,更抒发了他们对三秦大地历史人文的追忆。这些乐曲中融入了大量的西安地方音乐元素,也凸显了陕西本土特色音乐极强的包容性及适应性。文化与艺术融会贯通,不仅可以高效推动中国传统弹拨乐的发展,更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纵观历史,在秦派风格弹拨乐的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基本来自陕西地区中以民歌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秦腔为代表的戏曲音乐,以及以西安鼓乐为代表的宫廷音乐,这种特定时代的审美风格及区域人民的气质个性,为秦派风格弹拨乐提供了独特的演奏形式及风格技巧。这种演奏形式具体体现为:以琵琶、三弦、月琴等具有秦派风格的独奏乐器为主旋律乐器,辅以其他乐器伴奏,从而彰显了秦风豪迈奔放又色彩浓重的音乐风格。而秦派风格的先辈也为这种演奏形式创作出了大量的经典曲目,如《新翻羽调绿腰》《秦安小曲》等。
秦派风格音乐家汲取了西安鼓乐、华阴老腔等陕西多种音乐元素的特点,将其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新一代音乐风格——长安乐派。长安乐派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经过陕西几代从事民族器乐工作的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的共同努力,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陕西音乐风格特色的民族音乐创作与地方性民族乐派。长安乐派的乐曲创作灵感以陕北民歌为主,其演奏技法与艺术风格不仅能够体现秦地人民的粗犷豪放,还包含秦人温柔细腻的情感韵味,其代表人物有赵季平、鲁日融等知名作曲家。他们的代表作品有《长安社火》,是以激扬高亢的秦腔音乐为素材,描绘了西北地区农村春节民俗文化“社火”;《秦腔主题随想曲》则灵活运用多种秦腔曲牌与唱腔,展现西北人民淳朴而美好的特质,还有《欢快的秦川》《陕南素描》《秦川抒怀》等。
当今,秦派风格弹拨乐已经独树一帜,不仅是陕西地区特色音乐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流变的见证者。在当代秦派风格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其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技巧受到了许多音乐爱好者的热爱与追捧,得到了广泛传播。大量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被收录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中,成为各大音乐院校的必修课程。同时,秦派风格弹拨乐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出访国际,在世界大舞台上大放异彩,对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秦派风格弹拨乐的艺术价值可以从演奏方式和作品特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秦派风格弹拨乐的演奏方式往往注重感情投入,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对感情的直接抒发、尽情流露。这种方式本就包含着秦地人民朴素且豪迈的特点,是由地方历史环境和人文素养共同决定的。秦派风格乐曲作品情感丰富,且层层递进,而弹拨乐器更会将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为:左手的“推拉吟揉”力道需刚好,不可过于刚硬,亦不可拖泥带水,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最大程度地兼顾乐曲中的情感,并保持乐曲的悦耳性,让技法服务于乐曲本身。而右手除了有扎实的传统弹拨乐器基本功之外,更需要演奏者在柔和细密的轮奏与干脆利落的弹奏之间来回切换,因此,对于练习的需求量非常大。另外,这一技巧对于演奏者的乐曲理解要求较为严格。准确、细腻的演奏表达不仅能够有效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内涵,更彰显了秦地人民的自信大方。在作品特色方面,秦派风格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独特的音乐风格,展现了秦地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世界。秦派音乐质朴豪放,音乐感情处理上“大开大合”,往往能够给人以直率明艳的感受,强烈的感染力更能调动听众的情绪,使其情感与演奏家的情感高度融合。八百里秦川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秦人的性情率真刚毅,在这种民族风情的熏陶下,秦派音乐不仅具有优美的旋律,更有明快的节奏,为人带来强烈的艺术感受,这正是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鲜明的情感为作品带来丰富的内涵,而不同的主题更能多方位诠释陕西本土艺术家对于秦派风格的理解。不同的情绪跨越了地区、跨越了时间,通过音符将作曲家和听众联系在一起,强而有力的感情被无限放大,最终直达听者内心,这便是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特有的艺术价值与意义。
例如,《望秦川》就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秦派风格阮乐作品,它吸取了长安古乐曲《望秦川》的前段音调,旋律朴实粗犷,灵活运用多种阮演奏技巧,将多样的感情藏入每一个音符之中。自引子开始,细腻的轮奏与滑音、带音等技巧相结合,勾勒出浓郁的乡情;而华彩段落,基础弹奏配合速度的变化描绘出一幅秀丽壮美的秦川画卷,更展现了作者对于三秦大地这片故土的深深依恋。中阮独奏曲《玉楼月》是以西安鼓乐为主题基调的作品,紧密融汇了阮的轮奏、扫拂、推拉吟揉等特色技巧,营造出宫廷音乐华丽、典雅的氛围,细致入微地勾画出玉楼映月的迷人夜景,不仅具有传统古典风格的阮曲意蕴,韵味隽永,还暗含着长安文化的内涵,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这些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以其鲜明的秦风秦韵和多元的音乐风格与审美特征,彰显了当代作曲家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在保留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同时,还契合了当代音乐审美的新风貌,符合当代传统音乐研究中“古为今用”的时代要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秦派风格弹拨乐为西安音乐文化的发展创新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广为流传,吸引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了解陕西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更唤醒了当代年轻音乐工作者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使其进一步传承、发展、创新中国传统乐器事业。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传统乐器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了解西安的音乐、历史文化,这对于西安音乐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且重大的影响。当前,有很多年轻作曲家着眼于秦派音乐文化,以秦派音乐风格为基础,围绕弹拨乐进行创作。例如阮协奏曲《塬上弦歌》,是以陕北民歌《走西口》音调为题材创作而成;柳琴与阮重奏曲《长安永宁》,运用了西安鼓乐和陕北民歌的素材。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秦派弹拨乐作品,也填补了陕西柳琴与阮重奏作品的空白,推动了秦派音乐文化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与发展。
由此可见,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西安音乐的演化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的进步,而具有地方独特韵味的西安音乐文化与扎根本土的传统弹拨乐特殊技法相结合,所创造出的音乐作品,不仅代表着该区域人民的智慧,更凸显了中国文化极强的包容性,通过深化音乐腔韵,加强地域乐器独特性,从而带动地方音乐文化的进步,推进陕西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
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在高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与创新传播
高校中国传统弹拨乐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秦派风格弹拨乐的内核与精髓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是所有教师思考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通过对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的教学,为学生深度剖析作品的人文意象与精神内涵,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音乐作品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将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对于本科生,要求其在坚持每学年完整学习的同时,能准确地演绎一首富有陕西地方风格的作品;对于研究生,则要求其必须在自己的两场汇报音乐会中演奏一到两首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在艺术实践课程中,坚持将秦派风格的重奏、合奏作品融入日常排练,并将秦派风格的弹拨乐作品作为每场专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此外,笔者还积极委约和编创了多首秦派风格的重奏曲,或把一些经典的陕西风格独奏曲改编成重奏版本,将其作为辅助练习曲目,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的独特魅力。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学生对秦派风格的弹拨乐作品缺乏深入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对此,笔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陕西各地采风,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氛围。同时,还通过观看影像资料、欣赏音乐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陕西地方戏曲与民间音乐,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体验陕西各地的音乐风格。在感受秦风秦韵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深化理解,促使他们演绎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时更加准确传神。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型传播方式已经在全国各地普及。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多样性以及交互性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传播平台。在当代,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观摩更多演奏家演奏的视频,强化自己对于不同风格作品的把握。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深入了解陕西地方戏曲与民间音乐,感受秦风秦韵。作为陕西的地方音乐工作者,更应该积极推动地方音乐元素与网络环境的融合,如通过网络音乐会加强秦派风格弹拨乐的传播,以秦派风格音乐文化为旗帜,打造独属于陕西地方的音乐文化名片。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人,则要推动打破传统音乐的专业壁垒,创作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作品,将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推向更高更远的世界舞台,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结 语
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在西安音乐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西安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持。当今时代,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在新兴产业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而作为一名陕西高校的弹拨乐教师,在推动西安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秦派风格弹拨乐作品的优势,让传统的音乐作品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性,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西安音乐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无限潜力。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被赋予了更多美好的未来愿景。作为西安的一分子,笔者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这座城市的音乐故事传承下去,为西安音乐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将弹拨乐与地方特色音乐文化元素相融合,讲述西安的音乐故事,以音乐为载体,将西安的特色文化、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展现给大家,打造一张属于西安的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唐进.扬琴独奏曲《秦殇》的创作特色与艺术表现[J]当代音乐,2020(5):81-82.
[2]樊艺凤.长安乐派理论研究分析及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2):46-54.
[3]徐杨.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的秦派民乐特征[J].当代音乐,2022(7):79-81.
[4]田琛.筝曲《行者》的音乐特色分析[J].黄河之声,2020(17):20-21+34.
[5]邱玥.秦筝与陕西地方戏曲[J].音乐天地,2005(8):60-61.
[6]刘蓉.本土地域风格在陕西民族器乐作品中的呈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2):91-95.
[7]乔建中.“西安鼓乐”研究的六十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2):64-75.
[8]王云飞.民族管弦乐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弹拨乐组的分析与探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2):126-139+5.
(宋楠: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