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外阅读中,品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陕西省“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石泉项目中,我在城关第二小学执教《暮江吟》一课,在课堂实践中和孩子们吟诗赏画,入情入境,感悟美景,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送教活动中实践、成长、反思、重构,下面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悟,以抛砖引玉。

一、用心研读,古诗教学简约而备

于永正老师曾说,简简单单教语文。那么,要想把语文教简单,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从以下几点尝试做起:

(一)研读课标,把准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作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因而在《暮江吟》古诗词教学时这样设计:首先,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然后,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们由读到诵、由诵到吟、关联背景、由吟到唱,从一首诗拓展到同一作者、不同作者写景的古诗,熏陶感染爱上传统文化。

(二)研读教材,简约而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用心研读全国统一使用的小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研读教材中,深入了解这一册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的意图;在研读教材中,明白自己所执教的这一课处于整本教材的那个单元,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又是什么,在这一单元中这篇课文处于什么位置;在研读教材中,深度研究自己所要执教的这一个课教学目标是什么?依据学情,准备构建几个支架,通过什么策略达成教学目标,在达成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如:《暮江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通过细细的研读教材,初步构思本节课由三个简单的任务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多元诵读中体会诗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层层递进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诵读经典,爱上诗词。

(三)依据学情,适时微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前言修订原则(三)坚持创新原则中明确指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虽然已经备好课,但是针对不同的学情,一定要适时调整,使教为学服务。送教前在我们学校试课,用自己熟悉的学生,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调整。到石泉县送教时,用不同的学生,依据学情对备课内容适时调整,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努力做到授之以渔,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以生为本,多元诵读悦然而学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提出来的,我们学校引用并践行这一理念。因此,执教古诗《暮江吟》时,追求以生为本,尝试构建进阶式任务支架,努力达成学生多元诵读、愉悦的学习古诗。

(一)以生为本,任务简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暮江吟》时,尝试设计三个任务:1.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读准、读顺、读好节奏;2.自主探究,我们能读通、读懂。3.想象画面,关联背景,读诵韵味,古诗更美。三个任务层层递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达成结果,在一个个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以读为本、学会方法、吟诵诗词,让学生多元体验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连续仔细的观察,培养学生的鉴赏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实现学科融合,积累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以生为本,多元诵读

温儒敏教授在《温儒敏语文讲习录》一书中给小学语文的“诗教”建议:以诵读为主,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楚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因此,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暮江吟》送教石泉城关第二小学时,短短40分钟,学生诵读诗词20多遍,自主练读、同桌赛读、小组展读、想象画面诵、找景物、画景物、关联写作背景吟诵、填空吟诵、看板画吟诵、由诵到唱,多元互动中实现古诗跨学科融合,学生兴趣盎然,置身其中,阅读悦美,传唱经典,爱上诗词。

(三)以生为本,延伸拓展

在拓展任务中,我们不仅让古诗词学习和美术、音乐相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而且延伸小学生的生活中,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诵读同一作者不同的写景古诗,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诵读其他诗人写景的诗,体会不同作者不同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吟诵中感受他们准确生动的表达。从而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秘妙,学会方法、授之以渔,达到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追求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重构教学,古诗教学以文化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会教学古诗,更应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重构课堂,在反思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评课反思,学生的学

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当我们执教一节课时,回过头看看学生,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否兴趣盎然,是否爱读古诗,是否有积累古诗的意愿,把诵读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是否在诵唱经典中悦心成长。因此,执教古诗《暮江吟》一课后,尝试留下了一组学生,和他们聊一聊课堂收获,看到学生们兴致勃勃,有的吟诗,有的说学古诗的方法,有的居然背起拓展是白居易和其他诗人写景的诗,有的学生走出教室时夹着书本一边离开教室,一边意犹未尽的吟唱,在聆听中感到学生学习是愉悦的。

(二)深度反思,教师的教

作为执教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我们更要关注教师的教,反思我们执教时对教材的把握,对语文要素、人文主题的落实,对编者意图的领悟,教学实践中,教法运用是否恰当,在课中教会学生哪些学习的方法,延伸拓展是否有效……执教古诗《暮江吟》后,经过深入的思考,我发现:教学任务构建适宜时,学生不仅能愉悦的完成任务,而且兴趣盎然;课中依据学情随时调控,学生能自主读懂、学会、会学;延伸有梯度,一篇带多篇、一诗带多首诗,学生没有畏难情绪,反而乐在其中,回味悠长。但是针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分层拓展,合理布置作业,不断发现成功、不足之处,初步提炼自己简悦的教学思路。

(三)尝试重构,以文化人

课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执教中实践,在反思中重构,如果再一次执教古诗《暮江吟》,我将改进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中任务二的学习,调整“古今对译”,把这种基于学生的学法,改为学生在充分读好古诗的基础上,自主说自己的理解,同座交流,小组补充,全班交流,再到“赏析读诗,加深记忆”。这样调整后,学生的主体性会更凸出,真正是自己读懂的,授之以渔,延伸到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可以诵、可以唱,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从小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以文化人。

古诗《暮江吟》的教学虽然结课,但是如何愉悦的教好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不能停歇,让我们伴着诗词歌赋,和孩子们悦心成长每一天。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南塘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